哪裡有痛苦,哪裡就有執着……


1

大悲寺的行腳僧們認為:哪裡有痛苦,哪裡就有執着。通過行腳,可以破除痛苦。同理,行者們可以觸類旁通,哪裡有煩惱,哪裡就有執着。比如,你為消化能理虛弱而煩惱,那就可以透過引發身體各種不適的飲食習慣看看,哪些現象底下的本質是什麼?呵呵,也許你將發現自己是個貪食的傢伙,而且還不愛運動!然後,你還經常苦惱自己脾胃功能差。不過,破除內心的執着,關鍵是破除引發“我見”。不是破除這個肉體的“我”,是破除把肉身發展為超級煩惱平台的“我見”(分別心的顯現)。

2

再來討論一個有趣的問題:

煩惱和痛苦的根源既然深埋在每個人內心,一夥行者去行腳有什麼用呢?

我猜想,有極少數人可以孤獨地面對一一些精神困境,而且去突破這困境。

但這樣的人,卻往往不喜歡群體生活。

行住坐卧,置身於同行的視線類。

這實際上接近時空(空間)上的“無我”狀態。

北大數學天才柳智宇下山,就有部分原因是過不慣這集體生活。

3

此時,大悲寺僧人的思維模型,依然有作用:

你害怕群體生活,是因為內心有個“我執”。

放下這個“我執”,你就能秒懂: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的妙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