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這四種話的人命好福深,易招財走運?

師尊對語言提出的這四個要求,前面四個是不能做的:不能妄語、不能兩舌、不能惡口、不能綺語。他馬上又提出來了哪些是要弟子努力去修行、努力去做到的:

第一個常說柔軟語;第二個能令對方升起歡喜心;第三個你在講話的時候要能用心去聽懂、聽清自己講話的內容,還有講話的速度語氣。

第四個要求就比較高了,就是你講的內容一定要隨着因緣法、業力學說、因果規律,能讓對方的身心不安變成身心安頓,在安頓下來的時候,讓他一步一步地走向出離。

出離不是逃避,也不是到那種深山老林去躲起來。

出離就在生活中,是不離當下、不離現在的家庭、工作環境,甚至都不用起來,坐在那裡就可以出離了。

出離不能理解成逃避,它不需要你隱藏什麼,也不需要你找一個山洞隱居起來。

仙家的修行有這個要求,修的時候需要遠離人群。

但是,我們沒有這個要求,因為處理的對象、方法、要求和其他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樣的。

那麼,從哪裡出發呢?是從你對世間五欲之樂的這種貪愛、執着、喜愛上,從這裡能覺察到它的過患。比如,一個人特別喜歡美食,他就吃了很多。如果碰到一個真修的人就會告訴他,飲食不要吃太多,吃太多會帶來一系列的麻煩。

在經裡邊就講了,過度飲食會讓你的身體變得越來越臃腫,讓你的力氣變得越來越少。

像那種胖子,看起來塊頭很大,實際上他沒什麼力量,也沒有耐力,他跑一會兒就會氣喘吁吁、大汗淋漓,他就必須停下來。

如果你沒有節制地這樣吃下去,就會產生一系列的過患,這個過患就是患病的患。

但是,師尊也會告訴你飲食當中是有快樂的,只不過你要懂得飲食飲用得適度。

就像世間的五欲之樂,財、色、名、食、睡這五欲的滋樂,師尊沒有否定,沒有讓大家不去追求這些快樂,他肯定這些快樂事實存在。

擁有錢財的快樂,它是一種快樂。

你擁有錢財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幫助很多人,也可以做很多布施、慈善。

比如,有很多人有錢之後會利用這些錢財去建醫院、學校等等。

擁有錢財會帶來很多快樂,如果你要再有智慧,它是可以讓你的生活、讓你的人生會過得很安心、很坦然、很有尊嚴,也很有成就感,也可以免於匱乏之苦。

五欲之中的這種色慾之樂也是有的,這種色慾如果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人也會變得非常急躁、煩躁、坐立不安。肯定這些世間的娛樂,還有慾望得到滿足之後的快樂是真實存在的。

但是,在語言上一定要在肯定的同時提醒對方,這些欲樂容易消失,它不是長久的,它會隨着人的變化、生活的變化,還有五蘊身心的遷流,這些欲樂會破壞、消散。

就是說,這些欲樂不是堅固的,它不是永久的,也不是穩固的。它是會變異的,會變化的,也是會消失的。

在消失的時候,如果你的執着偏愛還是很強烈,那就會產生一種痛苦。

在生活中,這種快樂消失後產生的痛苦也比較常見。比如那種愛人分離,一對深愛的情侶或者夫妻,其中有一方因為某些意外離世了,另一方就會很痛苦。

有的時候,聽到愛人曾經聽過的歌曲都會流淚,很多人沉浸在這種痛苦中無法走出來。這種對往事的回憶,叫執取,而且這個執取很強烈。

教世人要看透這個欲樂會消失,然後才能放下,才能從這種悲傷中走出來,這就叫出離。

所以,出離不是指身體的遠離,不是說你身體的躲避或者逃避,它是指一個人從知見上、從道理上、從內心裡能放下對財色名食睡這五種慾望的喜愛、執取。

或者說,擁有之後想把它長久保持住的這種慾望慢慢減輕、看破、放下,這就是師尊對弟子的要求。

所以,大家在給別人講的時候,一定要能把這些知識、道理慢慢的、善巧的傳達出來。

在肯定世間娛樂的前提下,告訴聽法的人,這些娛樂時不穩定的惡,它會消失、會變化、會消散。

如果你現在這個慾望還是很強烈,執取要是很執着,一旦欲樂消散的時候,你就會產生痛苦。

痛苦,它是一種內心裡邊的感受。所以,出離不需要到一個特別的環境、時間、空間裡邊,它就在你現在,在你當下就可以出離。

所以,語言上的第四個要求就有一定的難度。

實際上,到第三個的時候就有難度了,因為很多人在講話的時候不會去聽自己講話的內容,也不會去注意自己的語速。

有時候,有修養的那些人講話會考慮到對方的感受,他在講話的時候會不時地去注意一下對方的情緒、眼神或者一些肢體上的動作。

如果他感覺到對方有些不適了、厭煩了,或者感覺對方有點尷尬了,他就會及時去調整一下語言,這是普通人裡邊有修養的、有社會經驗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

但是,師尊認為你還要讓對方升起歡喜心,能讓對方很喜歡聽你講話。

比如,對方聽了你一個小時講話或者講方法,他還感覺到有那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或者一個小時就好像聽了十來分鐘一樣,要讓你有這種能力。

這對語言上的要求實際上已經蠻高的了。

那到第三步,你講的任何內容、你對你自己的語言語速,你都要聽得清清楚楚的,這個要求就更高一點。

因為我們在從小到大,大部分人沒受過這方面的訓練,我們只是把話一口氣地講出來,或者說急於表達自己,甚至必要的時候強行打斷對方的講話,然後我來講。

普通人有時都會犯下這樣的缺點,或者說你做過這樣的表現。

但不是的,你講話得先講給自己聽,你講出來的同時要有一個觀,這就是觀音,這就是觀音菩薩的修行方法。

觀音方法是當年在楞嚴經裡面文殊抉擇的,它最適合世間眾生所修行的。這在大乘中,它認為觀音這叫耳根,就是耳根圓通。

什麼是耳根圓通?

就是你講話的時候自己要聽得清清楚楚,你的語速、你的內容,然後你還能考慮到這些聽眾的感受,及時都能照顧他,然後還要及時能調整自己。

即便做到這一步,其實還不夠。

你講話的內容一定要在肯定眾生對五欲的享受、擁有、追求時,還要提醒他們世上還有更好的快樂、更殊勝的快樂。

那比世間五欲之樂更殊勝的快樂是什麼呢?

那就是解脫的快樂,也被稱為涅槃的快樂。

涅槃不是死亡,涅槃就是把內心中的貪嗔痴慢斬斷、清除,這就叫涅槃。

當一個人能把內心的這種不善的、惡劣的強烈的執取,這種愚昧的、無知的想法、知見全部清除掉。

把這種貪嗔痴恨的慾望,還有這種無明愚痴慢慢清除掉、斬斷掉,這個時候他就會得到解脫。


語言提出了四種是不能做的,也提出了四種必須努力去做的。

那麼,做到這四種要求有一個順序:第一個是認知,第二個是調伏。

比如《金剛經》中說得如何降伏其心,那降伏的是什麼心呢?

其實就是你的這種身心不安,這種躁動,這種無明,這種貪嗔痴慢。

比如,你的心就像一隻猴子一樣在樹上跳來跳去,從這根樹枝跳到那根樹,就叫攀緣不定、躁動,然後利用這些方法把你這顆躁動的心降伏。

那麼如何降伏呢?

《金剛經》中有一套方法,就是要遵循先觀察,要先知道你的心為什麼躁動?為什麼會亂?為什麼會散?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你還要知道調伏的具體方法就是身口意。

比如語言,師尊的語言就是觀音菩撒得耳根圓通,從這裡就可以走到最後的把貪嗔痴慢斬斷。

第三點就是你知道了、觀察到了、捕捉到了,然後在生活中加以訓練的時候,慢慢地具有能力把它斬斷。

斬斷之後,你就能從這些束縛中解脫了,這就叫出離。

所以出離是心靈上的出離、知見上的出離,是腦子裡的出離。它不是讓你的身體到一個偏僻的地方,比如深山老林的地方。

但是,大家要知道仙家的修鍊裡邊是有這種出離的,我們是不提倡的。

修行一定是在大眾中、人群中,就在這種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就用這種非常善巧的方法安安靜靜地把內心的貪嗔痴慢斬斷、清除,從而實現身心上解脫之後的那種快樂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