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曾4次遇災閉眼掉淚!傳說中的“因果眼”真的存在嗎?

佛教信仰是出自一個人的本心,當他歷經世間萬苦之後,對於佛教的通透思想均會有所頓悟。在佛家思想中,佛具有看透世間萬物的“因果眼”,然而,他的因果眼卻並不能改變因果,當看到悲催的結果即將到來時,他會不忍心而閉眼,甚至掉眼淚。

很顯然,這樣的思想不過是傳說,傳奇色彩較為嚴重,不過,有關大佛掉眼淚的報道並不在少數,比如樂山大佛4次掉眼淚事件。

據悉,自新中國以來,四川樂山當地的居民曾親眼目睹了大佛“掉眼淚”,至今已經出現了4次,而在每次掉眼淚的過程中,全國範圍內都發生了災害。這些災害或饑荒或大旱而令華夏民眾受難。這不禁令人疑惑,難道大佛真的擁有“因果眼”嗎?為何掉淚之際我國都發生了災難?帶着這些疑問,相關專家也紛紛步入調查。

經過調查發現,目擊者看到的“掉眼淚”其實是不實的,首先,樂山大佛只是一座石像,並不具備生命氣息,故而無法像動物那樣掉眼淚,其次,樂山大佛“掉眼淚”應該是酸雨的結果。

要知道,分布在上空中的酸雨甚至可以腐蝕部分金屬,更別提樂山大佛這區區石像了,石像的硬化程度遠不及金、鋼等金屬。

原來,自此新中國以來,我國逐漸地進入工業化時代,四川樂山當地也同樣如此,居民們每天都投入到工業建設當中,由於工廠運行需要消耗油氣煤炭,當它們消耗之時,二氧化硫等氣體也便排放出來,很顯然,這些氣體是酸雨形成的基礎條件,也是空氣污染的一大組成部分。

當二氧化硫等氣體來到上空後,因為海拔升高帶來的氣溫降低而漸漸液化,液化的二氧化硫便成了酸雨。

二氧化硫在上空液化後質量顯然提升了,在特殊的環境之下,它們便以雨水的方式降落下來,此時,當地一般會下去酸雨,這些酸雨對於金屬和石像都會產生侵蝕效果,而樂山大佛自然無法倖免,畢竟它的真身是曝露在外景之中的,酸雨落下根本沒有防護舉措。之所以在建國以前沒有發現大佛“掉眼淚”事件也是源於此。

自大佛建成後,其原本是安放在室內的,而隨着近代戰爭的出現後,混亂的時局讓大佛外遷到了露天的環境當中。直到建國,大佛也沒有重回廟宇,這種背景之下,即便是普通的降雨也會對石像造成侵蝕,更別提酸雨了,要知道,類似石頭等物質在露天環境下是受到風化作用的影響的,經年長久之下,石頭也會慢慢地發生形變。很顯然,樂山大佛在酸雨的加持下,風化作用更為明顯了。

四川樂山大佛是我國境內一座標誌性的建築,它的出現證實了當時我國對宗教的信仰態度。早在上千年前,當地居民的水上行動時常發生意外,民眾苦不堪言。

然而,即便水路藏有兇險也無法阻擋他們的出行,畢竟他們是以此為生的,為了減輕民眾對於意外的擔憂,樂山大佛的建設工作便提上日程了。起先,大佛建造者是當地一個僧人“海通”,他想通過建造大佛來保佑一方平安。

然而,海通終歸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僧人,大佛的建造需要大量的財力和物力,無奈之下,他只能向大眾籌備善款,在此之際,他四處奔波,為大佛建造之事費煞苦心。所幸大佛最終還是開工了,然而海通僧人卻勞累過度而去世了,隨後,當地兩代節度使紛紛出手相助,他們不惜動用私人財產也要資助大佛的建設。在後續的建造中,當地官方也動用了公款進行資助。

隨着幾代人的努力,樂山大佛最終完工了,龐大的石像坐落在了樓閣之中。就這樣,當地便有了一尊護人周全的大佛,自那以後,當地因水路而發生的意外事件果真減少了,這樣的情形讓當時的人們更加堅信大佛能帶來福報,於是,人們每逢經過那裡都會虔誠地禱告一番,祈求大佛能帶給他們吉祥。

結束語:樂山大佛目前成了我國境內的標誌性建築,奇特的景觀更是讓當地成了一個火熱的旅遊景點,每年都會齊聚國內外各路旅遊愛好者。千年以來,樂山大佛始終沒有倒下,但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卻出現了4次“掉眼淚”事件,毫無疑問,大佛幾次掉眼淚不過是酸雨的結果,期間遇上的災難也不過是偶然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