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微笑—- 040 (響堂山石窟 之三)

大佛洞

北齊開國皇帝高洋(526-559)為高歡次子,高澄胞弟。高氏父子篤信佛教,在執掌東魏北齊朝政之時大力推崇佛教。釋道宣《續高僧傳》中記載:“天保二年又下詔。。。諸鷙鳥傷生之類,宜放于山林。。。”,“又能率土之內禁斷酒肉,放舍鷹犬,畋魚屠殺普同不行。年三月,六勸民齋戒,公私葷菜悉滅除之”等,以此體現其仁治仁政的治國方略。

大佛洞是東魏北齊時期開鑿的最大的石窟。外觀雖樸拙,但踏入洞內立覺深闊巨大,站在不足兩米寬的甬道里仰視近四層樓高度的窟頂,加之兩側巨大的佛菩薩雕像,頗有震懾之感。

右側甬道。站在洞內一角仍不能完全拍攝到上下整個的景觀

大佛洞內部除塔柱窟三側三龕的三世佛雕像外,還有數處驚艷之作。

其一是塔柱窟基座的十神王像,雖依稀可見鞏縣石窟神王像的影子,但已經完全是不同的傑作。十神王是指 獅神王、鳥神王、象神王、珠神王、風神王、龍神王、河神王、山神王、樹神王、火神王等天神,古代通常將其作護衛與引儀之用。

河神王

鳥神王

象神王

風神王

樹神王

火神王

其二為響堂山所特有的寶相花考古界將此定義為“寶相花”,由相輪基座,蕉葉,蓮花,寶珠,火焰紋等組成。響堂山的寶相花出現頻率在石窟寺中較為罕見,也不同於以後朝代的寶相花形式,雖曇花一現而艷麗無匹。

寶相花

立於每個龕額之上的寶相花

其三是畏獸。大佛洞畏獸不同於鞏縣石窟的平面雕刻,是分布於塔基及窟內四壁的托柱圓雕。多做獸面人身,肩生羽翼,三爪二趾,上身袒露,面目表情詭異誇張狀。傳說中的畏獸是可以避凶邪的猛獸,《續高僧傳》也有 諸雕刻駭動人鬼”,有履行拱衛和守護窟內諸佛的神聖職責。

保留比較完整的畏獸像

大佛洞現存的數十身畏獸無一完整,均遭損壞。而那些完整的威猛神獸,早在民國初年就被文物大盜盧芹齋等有組織地盜鑿並賣往國外,現存於美國日本法國英國等各種公立或私人博物館的那些精美畏獸就是實證。

(以上四張圖片節選自芝加哥大學博物館網站)

東魏北齊初期的高洋三洞雕像,依然承襲北魏的豪放之氣,也由此開啟了隋唐雕鑿技術的飄逸與浪漫之風。 大佛洞的佛菩薩像,神王像,畏獸及各種花卉的造型和雕刻,足可領略北齊鮮卑民族在南下中原的剽悍豪邁中,和中原文化發生碰撞並接受熏陶後,造像風格更趨於細膩柔美,動感寫實的刀法和技術,表達出信眾和工匠們對佛教傳播的不拘一格和博大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