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積慶寺及其屬廟福慶寺

積慶寺山門

據《阜新佛教文化研究報告》(崔英芬、王紫晨、劉艷輝、李紅俠、吳羨虹、何淑梅)介紹,積慶寺位於太平區塔子溝,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初為當地蒙古貴族所建小廟,後因請來迪彥奇喇嘛洛布桑格拉堅措(一世活佛)而得以發展。至二世活佛,因其佛法精深而得到奉天一帶錫伯族富商信服,籌資擴建寺廟;道光十四年(1834年),道光帝親賜寺名為“積慶寺”,並撥款修建了二大扎倉,即哲學院與密宗學院。積慶寺聞名內蒙古東部地區。


其當時有三座屬廟:即長營子崗崗廟、新民廣福寺、大巴歐力廟。

今天,咱們就介紹一下積慶寺屬廟之一的崗崗廟,即位於新邱區的——福慶寺。

據阜新市新邱區作協主席、著名作家歷彥軍老師撰文介紹,福慶寺當年建造的地方位於今天新邱區長營子鎮崗崗村,距阜新市區四十多華里。公元1644年清兵攻入山海關,清王朝入主中原,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2年),清政府撥款在今天的新邱區長營子鎮崗崗村建造藏傳佛教寺廟福慶寺。清光緒皇帝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書寫“福慶寺”廟匾,掛在大廟的正殿上方,福慶寺在鼎盛時期,在東西南北方圓一華里之內有四口水井,僧人眾多,香客雲集,三百年來香火不斷,成為遠近聞名的佛教聖地。



在偽滿時期,日本侵略者在新邱境內開煤礦,大肆掠奪中國的煤炭資源,每逢公休日,煤礦上的日本職員經常來福慶寺晉香和遊玩,1948年,崗崗村的小學生畢業合影背景選的就是福慶寺正殿,建國後歷經歷史變革,福慶寺被人為地毀壞,已不復存在。

福慶寺遺址內有一棵高14.5米,樹圍1.9米的有三百多年樹齡的古松,當年的四口水井已有三口被壓在矸石山下,廟內一對插旗用的旗杆為石頭製成,位於新邱區煤礦崗崗井院內(原新邱礦四坑),現存的一顆旗杆高6.58米,另一顆旗杆在文革時期被村民們拆下來當碾子用來壓地,已不知去向,現存的遺迹還有廟裡曾經用過的上馬石、門臼、拴馬石樁、磨盤、青磚以及廟內最後一位住持曾經居住過的一間小房,這些遺迹對於我們研究阜新的歷史和佛教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而《積慶寺傳說》一書則說積慶寺歷史上的三座屬廟為:新民鎮廣福寺、十家子鎮八寶海屯廟、大巴鎮歐力營子廟。

到底哪個說法更準確呢?還請各位專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