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一文看懂佛教造像手形

瑞典美術史家奧斯伍爾德·喜龍仁(Osvald Siren)關於中國雕塑與西方雕塑有一段極為精彩的點評,拿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和某些中國佛造像作比較,例如試把龍門大佛放在摩西像的旁邊。可以想象,一邊是變化複雜的坐姿,突起的肌肉,強調動態和奮力的戲劇性的衣褶;另一邊則是全然的休憩,純粹的正向,兩腿交叉,兩臂貼身下垂——這是“自我觀照”的姿態,這樣的作品使人不禁意識到,儘管文藝復興的雕刻把個性的刻畫提升到相當高的境界,卻也只不過是生命淵澤之上一些浮面的漪瀾。

或許是喜龍仁先生對中國佛造像有所偏愛,但是卻道出了一個共知的特點,既中國佛造像已經超越了形體和傳統造型語言所追求的簡單觀感,升華到了形而上的層面。

有一則小故事,梁思成先生曾經在佛光寺後山撿到一件唐代小胖腳丫,愛不釋手,經常拿出來曬,還在後面寫上“莫待臨時抱”,可見在佛造像中,佛的手與腳這些殘件也都包含着很強的藝術性與極大的信息量。



對於佛手而言,中國畫的造型方法和意境營造完美的融入其中,這使得手的形體之美獨具一格,超脫而空靈。佛家所追求的圓滿,覺悟的境界正是通過這些獨特的表現方法展現得絲絲入扣。


波士頓博物館藏中國隋代菩薩立像


佛手,相當於佛教的手語,不同手勢的變化及組合表達的意義也不盡相同,經過歷朝歷代的更迭演變,而形成了一種佛教文化的標誌性符號,統稱為手印。下圖是筆者簡單繪製的幾種常見手印圖,供參考。



藝術風格的形成取決於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故此,不同時代佛手的風格會有所變化,這也是與當時的審美息息相關的。例如北魏早期的佛手扁、拙,東魏稍圓潤,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的佛手圓潤飽滿到極致,了解這些基本特徵之後,單憑手形特徵就能判斷出一尊造像的大概年份。



北魏:扁而拙,頗為呆板,比例不協調。

東魏:從呆板逐漸向圓潤過渡。

北齊:圓潤,富有彈性,比例協調。

隋唐:比例勻稱,形體飽滿,特別是盛唐氣勢外放,線條靈動。


佛手的共同特點


一、不完全按自然規律的主觀塑造。

與西方雕塑的寫實相比,中國的造像由於缺乏對人體結構的客觀研究而有一定的主觀空間。佛手的結構經過概括和提煉,在手指的彎曲與舒張程度上,手背的弧形線條上,以及沒有明顯的指關節、血管與肌肉(力士手除外)等方面,全部都是違背了生理結構的塑造。然而,恰恰如此才使得中國雕塑充滿了線條輕鬆舒暢的繪畫性。


二、概括性的曲線。

佛手在整體上採用弧線構造,線條極具節奏感,充滿韻律。


三、充滿舒緩、放鬆的情緒。

曲線形的線條會使整個動勢顯得放鬆而寧靜,甚至可以體會到與世界的融合,即佛教所提出的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明心見性是也。



佛手所持之物


一、蓮花、楊枝等植物,其中蓮花最為常見,由於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徵,一直以來被佛家比喻成佛法或者佛的化身,蓮台在佛教中還具有化生的作用,比如童子、天人等從其中化生而來,稱為蓮華化生。


二、寶瓶、凈瓶、法輪等這些佛教法器,分別具有不同的意義。提凈瓶者多為觀世音,瓶中貯水用以凈手也有潔凈之意;持法輪寓意法輪常轉,佛法永恆之意。


三、匣類,方形或圓形的盒子。古印度的佛經是抄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然後用絲織物串連起來裝在匣子里,故匣子就是佛經的代表。

還有一類刀、劍等兵器的暫不敘述。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佛手

北魏 手持蓮花菩薩手

東魏晚期/北齊 菩薩手持化生童子

東魏 菩薩手持環行法器

北齊 菩薩手

北齊 菩薩手持法器

北齊 菩薩手提衣帶

北齊 手持蓮花

北齊/隋 菩薩手提凈瓶

唐代 線條飽滿圓潤

當我們欣賞古希臘羅馬時代中那些完美的手部刻畫時,可以感受到血液在裡面流動,甚至覺得它是有溫度的生命體,而當你靜觀一隻中國的佛手時,你將能獲得一種圓滿的心境,以及超脫與安寧,這正是佛家的法喜之情,特別是經歷了千百年的時光洗禮後,她們身上散發著一種蒼茫和空寂的氣質。佛手雖只是佛造像中一個很小的部分,但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包含了佛家的思想,無聲地傳達了佛法之宏大與凈土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