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佛祖頭上貌似頭髮的東西,究竟是什麼?是尊貴身份的象徵

出家之人都要剃成光頭,佛教術語里稱作“剃度”,剃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受戒儀式。受戒時,剃度者要雙膝跪地,雙手合十,由剃度師站在對面執刀完成。一些講究儀式感的剃度者,專門會在大雄寶殿面對佛祖來完成剃度儀式。

剃度師都由德高望重的僧人來承擔,或者是寺院的方丈、住持,或者是其他高僧,普通僧人不具備這個資格。

出家人之所以要剃度,主要有5層含義。

其一,佛教把頭髮譽為“三千煩惱絲”,認為頭髮代表着人世間無數的煩惱,剃掉頭髮就等同於消除了煩惱,斬斷了心中的慾念。

其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剃掉頭髮就等於割斷了對父母和親人的念想。

其三,“光頭”清理起來很方便,有助於出家人靜心寧神,利於他們專心修道。

其四,用剃髮來警示自己要改掉世俗里養成的一些不良習慣。

其五,釋迦摩尼覺悟後,廣收門徒,為了區別其他教徒,佛教中人以剃髮作為象徵。

佛教里有一句名言: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青絲盡去,我已無相。

佛教認為人間是苦難的,世界是虛幻的,只有斬斷一切煩惱,歷經千辛萬苦後才能修行成佛,頭髮被譽為“三千煩惱絲”,出家人除掉煩惱,才能真正地達到高深的境界。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歷史上的著名高僧,如,支遁法顯鳩摩羅什達摩玄奘、鑒真、慧能、一行、懷素、大慧宗杲、守仁、智旭、虛雲、李叔同,等等,無一例外都是光頭。

然而,令人感到納悶的是,西天的一些佛祖並不是光頭,例如燃燈古佛如來佛祖,他們的頭上貌似有捲曲的頭髮,難道是因為他們在佛教里的地位很高,享有某種特權,不用剃度?

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如來佛祖也叫釋迦牟尼佛,中國尊稱他為“佛教祖師”,他的俗名叫喬達摩·悉達多,出生在今天的尼泊爾南部,他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19歲時,他結下佛緣,35歲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最終創建了佛教。

如來的意思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因此,他被稱作如來。

如來是西天最大的佛之一,在《西遊記》、《西遊記續集》、《吳承恩與西遊記》等電視劇里都出現過。

作為出家人,如來佛祖本該像法顯、唐玄奘、虛雲等高僧一樣成為光頭才符合身份,但是,他的頭上卻長有“包”一樣的髮型,這不是違背了佛教的戒律了嗎?

其實,如來的“頭髮”很不簡單,他頭上貌似頭髮的捲曲的“包”可不是髮型,而是一種叫“肉髻”的東西,是一種神聖而奇特的法相,只有個別高僧才會長出這個東西,它是令神佛心生敬畏的東西。

如來座下有以大咖葉、阿難為首的“十大弟子”,這些弟子大部分的頭髮也是捲曲的,如同烙印,他們的頭上也不是頭髮,都是“肉髻”。

所有僧人,包括如來在內,他們都嚴格遵守着佛家的教誨和戒律,把去除“三千煩惱絲”看作是最重要的一項戒律,以不留青絲為本。

“肉髻”也稱作肉髻相,梵名叫烏瑟膩沙,是因為頭上的骨頭和肌肉隆起後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相貌,在佛教里被看作是尊貴之相的象徵,被稱作三十二相之一的“頂髻相”,普通僧人長不出這個東西。

《大般若經》里曰:世尊頂上烏瑟膩沙,高顯周圓,猶如天蓋,是三十二。玄應音義三曰:肉髻,梵言嗢瑟尼沙,此雲髻。即無上依經云:郁瑟尼沙,頂骨湧起,自然成髻是也。

經書上說,釋迦牟尼出家之前長有頭髮,他出家後剃了光頭。後來他之所以長出肉髻,源於他堅持苦修,最終成為道行高深的佛陀,才出現了肉髻。

肉髻是出家人尊貴身份的象徵,一般僧人因為修行時間短,長不出肉髻,像常見的幾位菩薩,如,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就沒有肉髻,或者肉髻的特徵不明顯。

釋迦牟尼出家之前,僧人沒有剃髮的傳統,當時只有罪犯和奴隸才被剃成光頭,僧人若剃髮會被看作是一種恥辱。

釋迦牟尼出家後,改變了這個傳統,他以身作則,成為第一個剃光頭的僧人。他之所以這樣做,一是他要堅定出家人的信心,二是用剃髮的方式給僧人賦予獨特的標誌。

成佛後的釋迦牟尼自然而然長出了類似頭髮的肉髻,其他的佛祖和菩薩通過苦修,也能長出肉髻。

然而,我們非常熟悉的彌勒佛卻是光頭,他為何沒有肉髻呢?

因為不同的修行之人有不同的造化,因此造成了差異性。如來佛祖有大日如來法相,他的真身是天人的形狀。《西遊記》里說,如來修鍊成丈六金身,全身上下被金光籠罩,看起來十分莊嚴。

佛教認為佛祖有三尊,分別是過去佛燃燈古佛,現在佛如來佛祖,未來佛彌勒佛祖,燃燈和如來的頭上都有肉髻,而彌勒沒有。根本原因是彌勒佛是未來佛,他不存在於過去也不存在於現在,是人們預言中的佛祖,他實際上還沒有真正的成為佛祖。

若說得更直白一些,彌勒佛沒有真實的身體,當然不會存在肉髻了。

無量壽經》里記載,每一位佛祖和菩薩都有肉髻相,但每個人卻有不同,因為肉髻代表修行水平的高低,如來的肉髻看起來最莊嚴、最明顯,是因為他的修為最高。

如來頭上的肉髻長成了一種類似“自然卷”的螺旋紋,據說在古印度,頭上長螺旋紋是吉祥的象徵。

如來佛祖有莊嚴的“三十二相”,“肉髻相”是其中之一,這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持之以恆的苦修後得來的。

《大乘百福莊嚴經》上說:佛祖每修一百福,才莊嚴一相。

意思是說,佛祖每當修一百個福後,才能得到莊嚴的一相。

一福又是什麼意思呢?

一福是一個相當大的概念,比如,大千世界有許多盲人,修行者把所有盲人的眼睛都給治好了,讓他們能夠重見光明,這樣才算修行者修到一福。大千世界有許多人患有小兒麻痹,腿腳不好使,修行者治好他們的腿腳,又算修到一福。

可見,修一福非常不容易,何況修完百福才獲得莊嚴一相。如來之所以成佛,是因為他修了3200福,經歷了無數苦難才得以成功。

佛祖是佛家經典的先覺者和智者,他們的“頭髮”是他們修佛的最高證明,也是身份的象徵,普通出家人看到長有肉髻的修行者,定會產生敬畏之情。對普通修行者來說,肉髻是引領他們一心向佛的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