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慧能,俗姓盧,南海新興(今廣東省新興縣東)人。祖家在范陽(今河北涿縣),唐武德年間,其父行瑫被貶至嶺南(今廣東新興縣)為平民百姓,後終於該地。貞觀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慧能出生,雖身處蠻荒之地,但秉性清純,聰穎異常。年紀還很小時父親就去世了,家中只有一個老母親,既無產業,家中屢空,慧能只好靠砍柴賣薪,以度日、養母。
有一次,偶然在市井聽到有人讀《金剛經》,慧能一聽就凝神駐足,久久不願離去。遂問那讀經之人:「你是從那裡受學此經的?」那人說:「從蘄州黃梅馮茂山處學來的。那裡有位弘忍禪師,勤修此法,並說若能精通此法,即得見性成佛。」慧能一聽到這情況,如久旱之希甘露,類渴夫之欲寒漿,匆匆趕回家裡,把老母親安頓好之後,就踏上尋法之路。
咸亨年間,到了韶陽,遇到同村之劉志略。劉志略有一個姑姑叫無盡藏,經常讀誦《涅槃經》,有一天,慧能又聽到無盡藏在讀《涅槃經》,隨即替她解說經中之義理。那無盡藏知道慧能並不識字,而聽他講義理時卻頭頭是道,就感到十分奇怪,不料,慧能卻對她說:「諸佛理論,不關文字,若取文字,則非佛意。」無盡藏深為嘆服,稱之為行者。有人就勸他到寶林古寺修道,慧能就暗地對自己說:「本來我是為求師才出來的,如果現在一改初衷住寺修道,有無異於像剛出門的人,沒走幾步又回家去了。」後來,他又至樂昌西石窟從智遠禪師學禪。幾經接觸,智遠禪師發覺慧能乃非等閑之輩,就勸他到蘄州黃梅東山弘忍處受學。
到了黃梅東山後,就去參見弘忍。弘忍見慧能其貌不揚,就試探問他:「你從何處而來?」慧能道:「我從嶺南新州而來,來這裡向師父學作佛。」弘忍道:「嶺南人沒有佛性,那裡能成佛?」慧能隨口應道:「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則沒有南北之分。」弘忍又問:「你欲作何種功德?」慧能道:「唯願抱石舂米,供養大眾」於是弘忍就派他到碓房去作雜役。慧能乃貧苦出家,在碓房很能吃苦,什麼雜活都爭着做。了知生死與涅槃是平等的。
有一天,弘忍叫寺中的眾門徒各人都作一偈,以看看各人之識見、道行。神秀先作一偈,題於壁上,各人看後,都十分讚歎,慧能卻不以為然,後來自己也寫了一偈,很得弘忍的賞識,遂把法衣傳給他,並囑咐他:「歷代承繼衣缽者,都命如懸絲,要他趕快離開該地,到南方去先隱居起來,等待時機成熟後,再出來弘法。」慧能遂半夜離開黃梅東山,到南方去了。
慧能回到家鄉後,隱匿於四會、懷集一帶。後來見時機已漸漸成熟了,就開始出來活動。先到南海之法性寺。那一天正好印宗法師開講《涅槃經》,萬眾雲集,時有幾個僧人對着一幅隨風飄動之幡然悔悟在那裡議論,有的說那是風在動,有的說那是幡在動,慧能插嘴道:「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在動。」聽者都大吃一驚,深為嘆服。印宗聞訊,乃為其削髮剃度,後於智光律師處受具足戒,受戒時所登戒壇,乃南宋求那跋摩三藏所立。跋摩已登果位,他當初曾預言:「日後會有肉身菩薩於此壇受戒。」此外,梁朝末年之真諦三藏也曾於此壇之旁種菩提樹,並對徒眾說:「此後一百二十年,有大菩薩於此說無上乘,度無量眾。」到慧能時,果然於此地大弘東山法門,懸應前讖。
上元年間,正當大弘禪法時,忽慘然不悅。徒眾就問他:「禪師何以忽然情緒異樣?」慧能答道:「生滅無常,遷流不息,我師今日入滅矣。」後果然很快就傳來噩耗。過不久,移居寶林寺。其時刺史韋據請他往大梵寺,他苦苦辭卻,乃至雙峰曹溪,大弘禪法,四方學眾紛紛投止,從之受學者如雲,一至於當時天下言禪道者以曹溪為口實。就連當朝的皇帝,如武太后、孝和皇帝,都親下詔書,請他入朝說法,此乃神秀禪師所推薦,但慧能屢屢稱疾,婉言謝絕。皇上遂賜摩納袈裟一件,缽一口,以及許多絲綢綾絹,作為供養。又舍新興舊宅為國恩寺,神龍三年(公元七○七年)皇上下敕,令善加修建慧能所居之寺的佛殿及方丈,並賜匾額曰「法泉」。延和元年(公元七一二年)七月,令弟子於國恩寺建浮圖一所,並催促儘快建成。於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八月三日示疾。其時,異香滿室,用食之後,沭浴更衣,片刻時間,就氣微目瞑,奄然入寂。一時間,山崩地裂,川流枯竭,鳥啼猿咽,四眾悲慟。一代宗師就此撒手人世,世壽七十六。該年十一月遷葬於曹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