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都說,世上瘡痍,人間疾苦。可人生都已經如此艱難了,偏偏有些人就是喜歡為難自己,鑽死胡同,不撞到頭破血流就絕不回頭。
人生在世,不是所有的堅持,都會有雨後彩虹,懂得改變,有時候也是一種前進。
如果累了,就換條路走,尤其人到中年,你以為一切都成定數,但只要稍作努力,就會大有改觀。千萬不要逼自己太緊。
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才真叫做過錯呢。”
何謂“過”,就是一個人犯了過失而不能改正,是為“過”。《弟子規》中講:“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能改得過失,就不是過失。如果心中不以為過,還要為它掩飾不肯改,這就是“過而不改”,錯上加過。
如果我們內心有貪慾,就要把這個貪慾改正。內心裡有瞋恚(huì)、有傲慢、有嫉妒等,就要把它改過來。當我們改掉一條過失,我們的自性光明就能夠透出一分;我們把所有的過失全改了,自性光明就完全顯現。
雖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改之,善莫大焉”,作為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一員,我也發現自己有不少缺點。
作家沈從文小的時候,曾逃課跑去看木偶戲《孫悟空過火焰山》,從上午一直看到太陽落山,才戀戀不捨地回到學校。這時,同學們都已放學回家了。
第二天,沈從文剛進校門,老師就嚴厲地責問他為什麼曠課。他羞紅着臉,支支吾吾地答不上來。老師氣得罰他跪在樹下,並大聲訓斥道:“你看,這楠木樹天天往上長,而你卻偏偏不思上進,甘願做一個沒出息的矮子。”
又過了一天,老師對沈從文說:“大家都在用功讀書,你卻偷偷溜去看戲。昨天我雖然羞辱了你,可這也是為了你好。一個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老師的這番話,讓沈從文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他暗暗發誓,一定要記住這次的教訓,做一個受人尊重的人。此後,沈從文一直嚴格要求自己,最終努力成為了一位著名作家。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關鍵不在於過,而在於能否改過,保證今後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
有了過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不加改正。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簡煉語言,向人們道出真理,有過能改,這是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