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羨慕喇嘛僧而決定出家
十八歲那年,姚廣孝(道衍出家前的本名)在蘇州城看到一位大喇嘛出行,隨行人員前呼後擁,十分威風。元朝將喇嘛教定為國教,如果能成為一位喇嘛,那將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因為當時的喇麻不僅有錢有地位,還可以娶妻生子,總之出家不會耽誤傳宗接代。姚廣孝便決定出家,取法號“道衍”,爭取成為一位地位尊貴的喇嘛。
但是,剛出家沒多久,各地的農民起義就將元朝給推翻了,農民起義首領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取締了喇嘛教的特權,其國教地位也就不存在了。
道衍圖像
習權謀之術,等待機會
但道衍追求功名的心仍然很強烈。雖然已經出家為僧,但他並不安心於在寺廟中念經坐禪,而是拜了道士席應真為師,跟他學習陰陽術數和權謀之道,數年之後,道衍便成為了一位能掐會算的權謀家。
道衍的朋友評價他“有治世才,雖自匿,欲有所用之。”說明他在等機會一展抱負。
據《明史》記載,有一次,道衍遊方到嵩山,遇見相士袁珙,袁珙評價他說:“好個怪僧,三角眼,形如病虎,生性必定嗜殺,是個劉秉忠之類的人物。”道衍聽後不僅不生氣,反而大喜。因為劉秉忠也是一位亦僧亦道的權謀家,在元朝初年因輔佐元世祖忽必烈而功成名就。
大展抱負
洪武十五年(1382年),機會終於來了。朱元璋的結髮妻子馬皇后病逝,朱元璋為她舉辦隆重葬禮,召集全國有名望的僧人道士到皇宮,為馬皇后誦經超渡。在宗泐的推薦下,道衍被請入南京。燕王朱棣在皇宮見到了道衍,當即被這個“形如病虎”的怪僧吸引住了。道衍見到這位年輕英武的燕王,也被他的氣度和風采吸引,交談之下,雙方有相見恨晚之感。道衍發現了能讓自己揚名立萬的機會,那就是把這位同樣野心勃勃的燕王扶上皇位。
道衍私下稍稍地對朱棣說:大王您的骨相精奇,英武冠世,如今國家初定,太子生性仁柔,希望大王您多自珍重。如若能讓我隨您赴燕,一定奉一頂白帽子給您戴。
朱棣當然明白這怪僧的暗示,“王”字上面加上“白”字,則是皇帝的“皇”字。朱棣為得到這樣一位趣味相投的僧人面高興。道衍從此成了朱棣身邊主要的謀士。
道衍隨朱棣來到北平後,被安排在大慶壽寺擔任住持。但時常被燕王召去密謀,成為燕王朱棣府中的常客。據說,在朱棣起兵奪位前夕,曾和道衍做過一幅對聯,朱棣的上聯是:“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道衍隨口對道:“亂世民貧,王不出頭誰作主。”以此表明謀反奪皇位是迫於無奈,是在為民作主,這當然是在自我安慰,在為自己的冒險行動打氣。
權傾天下,青史留名
燕王朱棣奪位稱帝後,道衍一直受到朱棣的重用。他白天穿着袈裟在朝堂上處理政務,晚上則回到寺廟居住。過着亦官亦僧的生活。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任命道衍為僧錄司左善世,主管全國佛教事務。
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封道衍為太子太師,官居一品,位在群臣之上,被人稱為黑衣宰相(因為僧衣是黑色的)。他的工作主要是指導皇太子,教他如何治國安邦。
朱棣還請道衍監修重編《太祖實錄》,又請他和大學士解縉主持修纂《永樂大典》。道衍雖然是一位僧人,但在明成祖一朝是舉足輕重的實權人物。
永樂十六年(1418年),道衍逝世,朱棣十分傷心,下詔追贈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謚號“恭靖”。
道衍雖然權傾天下,但他並沒有娶妻生子。按說當時並沒有禁止僧人娶妻。道衍的一生行事,存在很多不合常規的地方,這幾乎成了一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