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去拜佛,問方丈:要不要跪下?方丈回答8個字,拯救全寺

2022年06月29日00:36:11 佛學 1079

朱元璋早年沒飯吃,到寺里出家。 從此,他結緣於寺院,在世間留下了許多與寺院有關的故事。 比如有一次,朱元璋去廟裡拜佛,在蒲團前問:“要不要跪?” 在場的修士露出苦澀的神色。

這個問題很棘手,一不小心就會失去理智。 好在方丈機智,只回答了八個字,成功化解了局面。 這也讓朱元璋很高興,離開後還給寺廟捐了一大筆錢。 慈善機構。 那麼方丈是如何回應的呢? 讓我們來看看。

朱元璋去拜佛,問方丈:要不要跪下?方丈回答8個字,拯救全寺 - 天天要聞

01

朱元璋結緣寺

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草根。 他小時候根本沒有地位。 他甚至沒有名字。 他只有一個外號“老八”,別人都叫他朱沖八。 後來,他的父母在旱災和蝗災的雙重打擊下去世,朱元璋只能和嫂子一起生活。 所謂嫂子勝過媽媽,舅舅是兒子。 大嫂既是嫂子又是母親,將朱元璋拉到了十六歲。

朱元璋認為,耕作是沒有前途的,是亂世的倒台。 元朝戰亂,百姓賦稅增加,耕作越來越難。 要是再有旱災,全家都要餓死。 於是朱元璋打算去皇覺寺尋找活路,嫂子也很支持他。 就這樣,朱元璋與神廟之間的緣分就結下了。

初入皇覺寺時,朱元璋只是一個小和尚。 應方丈的要求,他負責日常的做飯、打掃衛生,以及一些雜務。 朱元璋不服。 雖然有點累,但還是有幸吃到了一口。

皇覺寺的收入來源主要靠布施和布施,這兩點要看天時地利。 旱災使百姓無收入,黃覺寺的收入也逐漸入不敷出。 最終只能原地解散,讓所有修士出去旅遊。 .

說出去旅遊,其實就是乞討食物。 朱元璋從廟裡拿了一個碗,就這樣開始了他的流浪生活。 轉眼就過去了三年。 三年間,他走遍了名山大川,見識了世間所有的悲劇,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週遊世界,逃離元朝末年的動亂,他雖然能活上一陣子,但他並不穩定。 與其終日活在恐懼中,還不如主動面對,加入這個亂世,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 於是朱元璋同意發出一個小小的邀請,加入黃巾軍,從此踏上了稱帝之路。

寺廟為朱元璋帶來了一切

隨着郭子興的賞識,朱元璋逐漸名聲大噪。 後來,他離開郭子興,獨自徵兵。 稱帝,建明朝。 如果要問朱元璋成功的關鍵是什麼,答案一定是寺廟。


首先,朱元璋離開嫂子去皇覺寺的時候,目的就是為了吃飯。 朱元璋的家鄉連續兩年遭受旱災、蝗災和瘟疫。 家裡很久沒有吃的了。 精力充沛的朱元璋只有16歲。 . 由此看來,救朱元璋的正是皇覺寺。


其次,朱元璋來到皇覺寺後成為了一名小和尚。 雖然看起來他是在寺廟裡做家務,但皇覺寺卻給了朱元璋一個可以在任何地方生活的“和尚”身份。 試想,如果朱元璋不是和尚,而是乞丐,那別說流浪三年,堅持一年就好了,而且不是流浪,而是乞討。


最後,皇覺寺也給了朱元璋發展潛力。 朱元璋入黃巾軍後,之所以能夠拔得頭籌,受到郭子興的賞識,無非是他的聰明。 而朱元璋明明沒學過,哪裡來的? 不靠那三年的流浪。 可見,如果沒有皇覺寺,就沒有後來的朱元璋,也正是這座寺廟給朱元璋帶來了一切。


03

智智方丈化解危機

朱元璋是個感恩的人。 他明白,聖殿給了他很大的幫助。 因此,自稱皇帝後,他經常去京城的一加寺燒香拜佛。 目的不是拜佛,而是感受寺院的氣氛,是一種能讓他暫時回到十六歲的氣氛。 不過,朱元璋第一次隨口說什麼,和尚就嚇得夠嗆。


朱元璋要來燒香拜佛的消息,自然是有人提前通知了寺院。 一群修士早早起來準備,方丈帶頭出去迎接。 皇上親自前來,是這座神殿的榮幸,沒有理由怠慢。 寒暄一番後,朱元璋跟着方丈來到香堂。 香堂里有一尊大佛,佛前的四個蒲團並排擺放着。


朱元璋雖然身經百戰,卻是第一次來燒香拜佛為帝。 他不知道該不該跪,只好問道:“你要跪嗎?” 聽着,心頓時跳到了嗓子眼,氣氛頓時變得極為微妙。 眾人都明白,神殿內的危機時刻已經到來,若是回答不好,神殿內的修士恐怕會頭大。

幸運的是,方丈足夠聰明。 經過簡單的分析,他發現朱元璋的話傳達了一種態度,那就是他不想下跪。 因為他在這句話中使用了“我”作為主語。 而且,眾所周知,朱元璋早年出家。 如果他想跪下,沒有必要問。 顯然,他這樣做是因為他不想跪下。


方丈回答:“今佛不拜過去佛。” 短短的八個字,讓修士們倒吸一口涼氣。 這句話的前三個字,顯然是在讚頌朱元璋為一國之王,即大佛,就如寺中的佛一樣。 最後三個字誇朱元璋比佛還厲害,沒必要拜他。


朱元璋聽後十分感動,站起拜佛。 朱元璋走後不久,方丈就收到了朱元璋的一批捐款,這是他的聰明才智賺來的。



朱元璋看似無心之言,實則暗藏殺機,而方丈的話可以化解殺機,同時讓朱元璋高興,這說明方丈也是一個善於謀略的智者,他的智慧可能 不在朱元璋之下,所謂的高手在民間,大概就是這樣吧。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裡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
巴米揚大佛:高僧玄奘眼中的西域世界(四) - 天天要聞

巴米揚大佛:高僧玄奘眼中的西域世界(四)

經過壁立千仞、地無水草、山崖陡峭的鐵門關後,玄奘的小隊進入位於今天阿富汗東北部的吐火羅國。此地有阿姆河從東向西穿越整片區域,所以小麥豐饒、穀物充沛。這裡曾是漢代張騫來過的大夏故地,也是印度、波斯、希臘文化的交匯之地,更是民族融合的混血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