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靈魂,靈性

2022年06月26日06:52:03 佛學 1893

一、從凈慧老和尚的離世談起


2013年6月,我得到消息,凈慧老和尚已於4月20日圓寂。當時我感到非常突然,因為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身體很好,精力也不錯。為什麼就提前走了呢?沒錯,當時我的潛意識裡,有“提前”兩個字。

凈慧老和尚是我從小到大,真正值得懷念的老師之一。我們見面的時間不多,但一次是一次,每次我都有機會單獨聆聽教誨。最後一次見面是2007年在湖北四祖寺,已經有六年沒直接聯繫。在這個期間,思念不斷,每年幾乎都曾經想過去見他,但終究沒有成行 。之所以如此,是一直有個想法,是以為以後有的是機會。現在這個機會像夢幻泡影,永遠破滅。

這樣也好!說明我在這個問題上不了解他,和他通心。那麼,這方面我還需要成長。

經過一段時間的回憶、沉澱、體會,我感到,是他自由地選擇了那個時間離開人世。他走的有智慧,有尊嚴。

有的弟子為他的走感到悲哀。如果是為他,我覺得大可不必,應該相信他,他認為自己完成了在這個人世的使命,先一步去“極樂世界”了,我們應該感到高興。做面對死亡方面,他做了一個表率。

我看過一些悼念他的文章,表達感到“命運無常”,“悲哀”等,我的感覺有不一樣。我的感覺,曾經和明堯等少數幾位師兄交流,他們也有同感。凡是有負面情緒,這些都是我們自身的。

一般人對待死亡的態度,就是不惜一切代價,盡量地延續時間,是到了時候,又打吊瓶、輸液……我看大可不必。——這種態度,背後是對死亡的恐懼。如果對死亡沒有恐懼了,就沒有必要非得如此了。

中國傳統文化講“善終”。很好!“善終”是人生最後一大福分。

“善終”,是對我們整個一生的總結,至於是不是一種新的開始,就等終了再說吧。

我們應該如何才能夠算善終呢?

至少是有自主決定權吧?就像凈慧老和尚給我們的啟示之一:說走就走,乾脆洒脫。

那麼,我們又能夠依據一些什麼?


二、耶羅姆·弗蘭克的啟示


讀朱瑟琳寫的歐文 亞隆的思想傳紀《在生命最深處與人相遇》,很有啟發。該書最後有這麼一段:


2005年,歐文和我去看耶羅姆·弗蘭克(Jerome Frank),他是歐文的導師和朋友,住在巴爾的摩跟我家相距不遠的一個療養院。多年來,我們各自或結伴去看望他。隨着年事增高,他的身體逐漸衰弱。即使是在身體和心智持續惡化的情況下,傑里(即耶羅姆的昵稱)一直穿西裝打領帶,保持着他的教授風度。“告訴我你現在做些什麼,”傑里經常在我們來訪時這樣問歐文。隨後他們就會開始一場別開生面的談話,涉及歐文的工作和傑里在那段時間裡閱讀的書(我的角色通常是坐在那裡,微笑着,享受他們兩人之間的溫暖情誼。當然,我對傑里的了解遠不如歐文那麼多,認識他的時間也遠沒有歐文那麼長)。在這一次的拜訪中,傑里沒有穿西裝,而且,片刻之後,我們開始意識到,他的心智衰退已經相當惡化了。實際上,我們很快就發現,他並不知道我們是誰。我感到很尷尬,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只好讓歐文去承擔這場談話的挑戰。他嘗試了幾個話題去跟傑里交談,發現傑里還能記起遙遠的過去的一些人,他們就這些人談了一些話。但隨後,歐文的天才開始在這場困難的對話中展現出來,他友善而充滿深情地問:“傑里,對你來說,坐在這裡跟你不能確定是誰的人一起談話,那會是怎樣的感覺呢?”他總是能夠做到關注當下體驗!傑里聽懂了他的話,並對他的問話里所表達的關心做出回應:“我喜歡這種陪伴,”他說,“你知道,情況並不是那麼糟。我每天醒來,看到窗外的綠樹和鮮花,我很高興看到它們。情況並不是那麼糟。”(歐文 亞隆《在生命最深處與人相遇》,王學富等譯,第146頁)


在發現耶羅姆·弗蘭克已經失去關於記憶,甚至不能夠認出自己後,歐文·亞隆問的那個問題,十分真實、妥貼,而耶羅姆·弗蘭克的回答也十分精彩,在那一刻,他們不僅心靈相通,而且靈光閃閃,充分地彰顯了生命的意義:

“對你來說,坐在這裡跟你不能確定是誰的人一起談話,那會是怎樣的感覺呢?”

“我喜歡這種陪伴,你知道,情況並不是那麼糟。我每天醒來,看到窗外的綠樹和鮮花,我很高興看到它們。情況並不是那麼糟。”

對於耶羅姆·弗蘭克,他仍然有清晰的覺知,他還有內在美感和生命力。他的生命仍然在發揮着意義,包括他告訴我們這些感覺,給予我們鼓舞。


著名佛教心理學大師傑克 康菲爾德在《慧心自在》中寫道他的一個朋友哈里森 霍布里澤爾在60歲時,患了老年痴呆症。他決心把自己的病當做“實修場所”,“即使他的記憶和身份喪失了,他仍然向世界提供一份善良的心意。……但是,一天晚上,他發現自己站在一個靜修小組前,忘記了他是誰,為什麼站在那裡。於是,他乾脆開始專心地大聲承認他的經驗:‘頭腦空白、緊張、恐懼、身體緊繃、尷尬、冷靜、好奇、緊張、平靜、放鬆、頭腦空白、可愛的感覺、比較溫暖、較少顫抖、仍然不定。’如此說了幾分鐘,這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停下來,靜靜地休息,並且向觀眾鞠躬。觀眾站起來,鼓掌讚揚徒弟在場合他的勇氣。就像許多人說‘這是我聽到的最好的教誨之一’。有一個時刻,霍布里澤爾甚至把老年痴呆狀態轉化成了自由。”(傑克 康菲爾德《慧心自在》,第157頁)


霍布里澤爾患了老年痴呆,在記憶和身份喪失後,仍然能夠“向世界提供一份善良的心意”,它是寶貴的資料,蘊含豐富的啟示。這“心意”究竟是什麼在“提供”的呢?是什麼使他在忘記了自己是誰後,還能夠表達自己的感覺呢?這些都說明,他背後還有一個“我”。——凡有清晰的覺知,就說明那個能夠覺知的“我”依然存在。這個覺知的“我”,就是我們的"觀察者我"、“真我”、“大我”。我們什麼時候走,讓它來決定吧。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清晰的這個”我“。

這個“我”,如果清晰到一定程度,應該就是“靈魂”了。

只有“靈魂”完整的時候,它才能夠自主地決定是否離開,何時離開。

三、想起了潘鶴老師


也正是在2013年年初的時候,在廣州與潘鶴老師又一次會見。潘鶴是中國著名雕塑家。

廣州美術學院,走進潘老師住的宿舍,裡面有一些變化,但沒有太大的變化。1993年——1994年期間,我們多次在這裡,一直談到深夜。他談到他一生的傳奇故事,最上心的一些事情,包括他的刻骨銘心的愛情。當時我多有觸動,寫了和發表了幾篇文章。後來,我們一直偶有聯繫。

2013年,他已經近90歲了。那次見面,感覺他身體、反應都仍然可以,但記憶力不行了。他看着我,我說:“我是許金聲。”他看看我,說:“想不起來了。”我講我的一些情況,以及我們在一起的情況,他仍然沒有想起我的名字。但他知道,我是他曾經認識的人。他的話很多,只要問一個問題,他就會不間斷地說下去。

話題所致,他對我朗讀了他80歲時(2005年)寫的一首詩歌。

我請他寫下來。他找了一張紙,接着把這首詩寫在紙上,送給了我。詩云:


“轉眼人間八十年,

世風日下錢錢錢,

老來才知徒悲憤,

能癲就癲過一天。”


看了歐文 亞隆的採訪,我開始反思,當時為什麼沒有想起問潘鶴這個問題:

“對您來說,現在經常與一些不能確定是誰的人一起談話,包括我,您有怎樣的感覺呢?”

我想起以前與他的一次交談。這已經是在我發表了對他的採訪之後。

當時,我把另外一位朋友對他的有一定批評的看法告訴他,沒有想到,他的反應非常大,使我感到意外。

應該說,當時我與潘鶴老師的關係,還沒有達到歐文與他的老師弗蘭克的那種程度,有氛圍足以問出那樣的問題。

死亡,靈魂,靈性 - 天天要聞

潘鶴老師的雕塑《自我完善》,我一直都比較喜歡。但“自我完善”,還並不是人們活在世界上的終極歸屬。人們活在世界上沒有一個固定的終極歸屬,唯一的最好的狀態,是不斷有所自我超越,是活出自己的大我。所謂“大我”,就是那個能夠不斷更新自己對“道”“終極真理”之類的的那個我。

《自我完善》的雕塑 ,原來是一女性。1991年認識潘鶴 ,參觀潘鶴的工作室 ,一看見 就很喜歡,當時我就站在該雕塑後面,照了一張照片。後來這張照片,放入了拙著《活出最佳狀態》一書。一次參加海靈格的工作坊,我把此書送給台下的一位香港朋友,不料海靈格夫人恰好在旁邊。她從香港朋友手上拿來這本書翻看,恰好翻到這張照片,十分喜歡,便指着照片問:雕塑後面是你嗎 ?我點頭說是。見她的狀態,似乎對此書的 內容 感興趣,而此書卻是中文,想起我正好帶有一篇《我的一次 神秘體驗》的英文版,我就送她這篇文章。誰知她一看這篇文章,更是興奮,眼睛發亮,問:你願意把這篇文章給海靈格看嗎?我帶着這篇文章,其實正是想找機會送海靈格的,真是太美妙了!我說,我不僅想給海靈格先生看,而且還想採訪他。於是,我對海靈格先生的第一次採訪,就這樣不費吹灰之力地實現了。第一次採訪的時候,海靈格夫人也在場。

美好的藝術作品總是能夠不斷激起再創造,靈感啟發靈感。潘鶴的這一作品,就這樣與一位心理學大師相遇,而且促成了我有幸與心理學大師面對面交流……



四、我看到的地獄
今年5月20日,我在常州舉辦通心工作坊。上午,為了讓學員了解自己的潛意識,我又放了高為傑老師的管弦樂《別夢》。這是一個非常有震撼力的作品。剛剛聽時,一般都會非常不舒服,會勾起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產生各種各樣或者恐怖的,或者扭曲的意象。有時候放這首管弦樂時,我也會仔細地聽。這次我又仔細聽了。 我發現自己彷彿走進像地獄一樣的地方。這地獄,乍一看,有點像多年前在桂林參觀七星岩的感覺。若明若暗的光線,裡面有各種各樣的小鬼,牛鬼蛇神,或者手舞足蹈,或者做各種各樣的怪表情,或者保持沉默。而走到一個地方,我看見地藏王菩薩,正坐在一岩石上休息。看起來心情平靜,但有點疲勞。接着,畫面又變化了,怎麼是我自己坐在那地方呢?
五、怕死嗎?
上述意象對於我的意義上什麼? 地獄沒有那麼可怕。 等待地藏菩薩來度您。 或者,您就是地藏菩薩。 什麼是怕死? 怕死,在很大意義上就是怕地獄。如果地獄都不怕了,還談何怕死呢? 怕不怕死,與是否善終,還不是一回事情。 能夠善終,至少是能夠接納死亡。 善終者,臨終時肯定是不怕死的。 但不怕死,未必就能夠善終。 善終,比不怕死,還要難一些。 不怕死,常常牙關一咬,血液上涌,似乎就做到了。 但是善終,它需要修鍊,尤其是靈修。 說話留點餘地,不排除其它情況。 六、如何做靈修?
“靈魂”是不死的。 什麼是修鍊?什麼是靈修?靈修有種種理解。做這裡,我做這樣理解:靈修就是與“道”“終極”等通心。 我理解,靈修的第一步,首先是要有這個通心的主體。而這個主體由於各種各樣原因不少人已經丟失。首先要找回它。我前面談到“靈魂”可以理解為那個覺知的“我”,作為"觀察者的我"、“真我”、“大我”等。 我長期舉辦“全人心理學 心靈成長工作坊”,不少人由於這樣那樣的煩惱來參加,他們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靈魂還沒有找回來。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做事情沒有主見,瞻前顧後,患得患失,渾渾噩噩,或者相反:魯莽武斷,衝動無法控制,易激惹…… 做個案第一步,讓其真實起來,逐漸找回靈魂。找回靈魂,就會逐漸形成獨立人格,變得越來越能夠通心。包括面對終極的難題:面對死亡。 我們什麼時候走,就讓這個“真我”“大我”來決定吧。當然,如果還沒有這個清晰的這個”我“。儘管它是一直存在的,但它喪失了,丟失了,或者說,它被蒙蔽了,遮蔽了…… 找回它,鞏固它,發展它! 此時不行動,還待何時呢? 如何做靈修? 總結一下,就是簡單的兩步: 第一步,體會到什麼是靈魂。即,與自己通心。這也是一個練習覺知力,增長覺知力的過程。 第二步,建立與道、終極的關係。即,與道、終極通心。在靈魂沒有找到之前,這種通心是難以進行的。 欣慰的是,全人心理學對於這兩步達到,都有自己的清晰的方法和技術。
如果靈修普及,大家不僅不再反抗、隔離死亡,而且消除對於死亡的恐懼。那麼,大家面對死亡的時候,就不是這樣不接納了。甚至,人類的風俗習慣會發生改變。當有人離去的時候,大家一起開歡送會。奏的音樂,將不是表達悲哀……

死亡,靈魂,靈性 - 天天要聞



死亡,靈魂,靈性 - 天天要聞



死亡,靈魂,靈性 - 天天要聞



死亡,靈魂,靈性 - 天天要聞



死亡,靈魂,靈性 - 天天要聞



(未完待續)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裡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