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洮河水上山》攝影作品,茹遂初攝於1958年冬。地點為引洮上山工程最艱巨的九甸峽工地一角。畫面中正在熱火朝天忘我施工者,都是靖遠北灣,或者東灣、陡城民工的身影。感謝攝影家茹遂初,給我們記錄下來父輩們奮戰在洮河工地上的精彩的歷史瞬間。這幅藝術片曾漂洋過海在世界各地巡迴展覽,屢獲金獎。我們為父輩門大戰九甸峽的英雄壯舉而驕傲。(圖片來自“影像國際網”)
茹遂初,1932年生,出生於南京,祖籍陝西三原。我國當代著名攝影家,1958年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長期以來,茹遂初先生曾創作了大量高質量、高水準,且具有歷史傳承價值的攝影作品。其中,與引洮工程相關的攝影作品大約有15 幅之多。每幅作品,都屬於精品。這15幅作品中,有一幅標題為:《引洮河水上山》的作品,卻是精品中的精品……此作,1959年在匈牙利國際攝影展中獲得金質獎章。此後,這幅作品,還曾多次在其它國際展上獲獎……
茹遂初,生於1932年,陝西三原人。我國著名攝影家。1949年後任新華通訊社西北總分社、西北軍政委員會新聞局攝影記者。1951年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後任西北畫報社記者組組長、人民畫報社攝影記者。作品有《漁家女》、《汲》等。《引洮河水上山》,1959年後,曾多次在國際上獲金質獎章。(圖片來自網絡)
茹遂初曾親自撰文介紹這幅作品的創作過程:
1958年12月間,我接受編輯部任務,懷着激動的心情前往甘肅採訪這一偉大工程。當我來到工地時,立即為“大躍進”年代那種特有的熱火朝天的氣氛所感染,更為農民兄弟為改變乾旱貧窮面貌所迸發出的勞動熱情所感動。作為一名攝影記者,我應當把農民兄弟不怕困難,決心戰勝自然的英雄氣概通過一幅照片形象地表現出來,這張照片應成為這組專題報道的主題照片,一定要拍好……根據工地領導機關的介紹,九甸峽是全部工程最艱巨的一段,戰鬥在那裡的是主要由共青團員組成的青年突擊隊。
當我來到九甸峽時,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九甸峽真是名不虛傳,兩山夾一水形成一條狹長的山谷,從山上俯視,洮河成為一條細細的白色帶子。農民兄弟就在這令人望而生畏的懸崖峭壁上,用簡陋的工具在堅硬的岩石上開鑿運河,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經過仔細觀察,我覺得這裡的環境和場面都很典型,就不失時機地拍攝下《引洮河水上山》這幅照片。為了增加層次感和氣氛,我採用了逆光,加之勞動時揚起的塵埃,增加了畫面的動感和氣勢。1959年,畫報以《洮河引上彩雲間》為題,發表了這組專題報道,主題照片用的就是這幅(不過用的是彩色片)。
隨後《中國攝影》雜誌1959年第3期也發表了這幅作品,標題為《要把洮河引上山》。1959年10月間這幅題為《引洮河水上山》的作品先在匈牙利舉行的第三屆國際藝術攝影展覽上獲得金牌獎,緊接着又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舉辦的“社會主義勝利”攝影比賽中獲一等獎,當時蘇聯的《真理報》和《蘇聯攝影》也都發表了這幅作品。其後又在《中國攝影》1957-1959年優秀作品評獎中獲一等獎。照片雖接連獲獎,但以血肉之軀奮戰在引洮工地上的農民兄弟,卻未能圓了他們戰勝乾旱、擺脫貧困的夢想。遺憾的是由於決策者的冒進,超越了現實的可能性,兩年後,曾被視作偉大創舉的的“引洮上山”工程被迫悄然下馬,十幾萬農民兄弟流血流汗,甚至犧牲生命為之奮鬥的夢想就這樣付諸東流,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群眾的積極性。
《引洮河水上山》這幅攝影作品,與當初拍攝時的願望相反,成為那個“一天等於二十年”、“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大躍進年代,一曲可歌可泣的時代悲歌。今天,每當我看到這幅作品時,作為親歷者觸景生情,真是感慨萬千。
茹遂初《引洮河水上山》這幅攝影作品,註明的拍攝地點是:九甸峽工地一角。畫面中,民工們於懸崖峭壁上施工,腰裡拴着安全繩子,熱火朝天般忘我地大幹、苦幹……這場景使得茹遂初熱血澎湃,遂按動快門,記錄下了這一難得的瞬間……畫面中,民工們所經歷的艱險、悲愴和苦難之內蘊,不言而喻。
那麼,或許有人會發問:畫面中的民工們,究竟是哪個地方的人?何方神聖?在此,筆者要鄭重地,並負責任地告訴大家:畫面中的這些民工,都是我們靖遠人……由於時隔久遠,我們無法一一分辨他們具體為誰。但是,他們絕對是我們靖遠北灣、東灣、陡城的民工。是茹遂初這樣傑出的攝影家,展現了我們靖遠人的先輩們苦戰、大戰九甸峽的風采,用直觀的畫面反映了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時代壯歌……這些我們靖遠人的父輩們,他們隨着作品的巡迴展覽,曾遨遊世界各地,為各色眼球的人們所熟知,曾感動了全世界。因而,屢屢獲得國際金獎……今天,我們後世人,應謹當銘記住攝影家茹遂初,謹當銘記住這一切……
當年,靖遠工區為整個引洮工程的第四工區,工程長度約42公里。沿洮河上下游擺開,依次分九個大隊分段進行施工。其中,九甸峽,工程長度雖說只有6170米,卻是全引洮工程最艱險的地段。屬於靖遠工區第七大隊的施工範圍。基於此,團省委與引洮工程總局將這段工地命名為“共青團段”。大隊長兼書記由團省委秘書長徐行親自擔任……在此集中了靖遠選拔出來的最精華的五個中隊:北灣的先鋒中隊、陡城的火箭中隊、三合的衛星中隊、東灣的戰鬥中隊。還有一個由東灣、水泉各村後批到來的民工雜糅起來的聯戰中隊。總共約有1500多人。其中,聯戰中隊在九甸峽腳下稍上游的橋道坡施工。
由上述確切資料可知,茹遂初拍攝的《引洮河水上山》這幅攝影作品,畫面中的民工身影,絕對是靖遠人無疑。或許,你、我父親的影子,就在其中……
2022年12月16日筆者生日之際,綜合整理於隴上平川陋齋
附錄
下面,在此展示茹遂初當年於引洮工地所拍攝的這一組其餘的14幅照片。觀賞這些照片,今天的人們彷彿直接穿越歷史的隧道,身臨其境地抵達引洮工地的第一線……頃刻間,我們似乎與父輩們同呼吸、共命運,並肩奮戰於一起。我們被父輩們的奮鬥精神所感動,我們似乎能嗅到他們渾身散發的汗漬。我們與父輩們的喜怒哀樂共同維繫在了一起……
攝影照片,尤其藝術片,與文字敘述有很大區別。其直觀性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感染力,往往於瞬間,就徹底征服了讀者。其獨特魅力,確實非同凡響。在此,我們不得不嘆服:茹遂初,真正的攝影大師也。
1958年,甘肅引洮工地,洮河遠眺。 茹遂初攝。(圖片來自“影像國際網”)
1958年,甘肅引洮工地,勘測人員爬山涉水,在叢山峻岭中測量渠道。由於勘測設計人員大膽革新,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僅用五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過去要五年半才能完成的工作。 茹遂初攝。(圖片來自“影像國際網”)
1958年,甘肅引洮工地,測量隊員在急湍的洮河岸邊進行測量。 茹遂初攝。(圖片來自“影像國際網”)
1958年,甘肅引洮工地,測量隊員在懸崖削壁上工作。 茹遂初攝。(圖片來自“影像國際網”)
1958年,甘肅引洮工地,測量隊員。 茹遂初攝。(圖片來自“影像國際網”)
1958年,甘肅引洮工地,民工們創造的三輪運土車。 茹遂初攝。(圖片來自“影像國際網”)
1958年,甘肅引洮工地,穿梭在工地上的三輪運土車。 茹遂初攝。(圖片來自“影像國際網”)
1958年,甘肅引洮工地,人力推土。 茹遂初攝。(圖片來自“影像國際網”)
1958年,甘肅引洮工地,民工們創造的土打夯機。 茹遂初 攝。(圖片來自“影像國際網”)
1958年,甘肅引洮工地,民工們利用轤轆將低處的土運到高處,既快又省力。 茹遂初攝。(圖片來自“影像國際網”)
1958年,甘肅引洮工地,民工們用自已製造的土火車運土。 茹遂初攝。(圖片來自“影像國際網”)
1958年,甘肅引洮工地,滑道運輸。 茹遂初攝。(圖片來自“影像國際網”)
1958年,甘肅,引洮工地一角。 茹遂初。(圖片來自“影像國際網”)
1958年,甘肅引洮工地,民工們在自辦的木土廠里,製造各種施工工具 。 茹遂初攝。(圖片來自“影像國際網”)
作者簡介:
武永寶,1963年生,甘肅靖遠人,1985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後曾在新疆烏魯木齊市財會學校教書5年。後,調回甘肅白銀工作,曾長期從事白銀市平川區的基層檔案、宣傳、文化、文聯等工作。分別擔任各部門的負責人。曾連續四屆任甘肅省白銀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著有網絡長篇小說《獨石記》,在起點中文網推出。長篇小說《黃河遠上》,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中篇小說《虎豹口》、《西部國風》等,發表於《飛天》、《大家》等雜誌。
創作取向以反映西部黃河文化、黃河人生為主。其中,中篇小說《虎豹口》為其巔峰代表作,曾被某中國作協會員、某地作協主席抄襲重複發表於《紅岩》雜誌1998年6期,以及收錄進其2005年出版的中篇小說集《無羽之鳥》。反映黃河筏子客生存狀態的中篇小說《西部國風》,獲甘肅省第二屆黃河文學獎、白銀市鳳凰文藝獎一等獎和五個一工程獎。北京等方面有關文化公司曾多次籌劃將《西部國風》拍成影視劇……同時,由作者授權,該公司將《西部國風》的名稱作為知名文化商標,2018年5月在國家商標總局註冊成功。之後,在這一欄目下,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總之,《黃河遠上》、《虎豹口》、《西部國風》被媒體譽為西部黃河文化三部曲。近年,作者創作了二三百萬字的西部黃河文化題材的散文、隨筆,以及紀實文學等。其中,已完稿的50萬字的筆記小說《獨石方域搜奇記》、30萬字的《1958~1961靖遠人走洮河紀事》、15萬字的《戲碼頭靖遠 秦腔史話》三部專著,在讀者中引起較大反響。
作者2005年秋,時任白銀市平川區委宣傳部副部長,白銀市作協副主席,參與考察長三角經濟帶活動時留影於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