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社會的真實色彩是什麼?那個時代沒有彩色膠捲,好在有一批精通上色的攝影師。他們通過碳素工藝或者重鉻酸鹽工藝,為黑白照片添加色彩,讓我們看到一個五彩繽紛的歷史世界。
街頭小商販。
這位年過花甲的婦女,用竹籃拎了一些東西在街頭販賣,那些東西顏色鮮艷,是大棗還是山楂?數量並不多,應該是自家田裡採摘的,捨不得吃(或者吃不完),拿出來販賣,換取一些零花錢。美國攝影師C.E.雷尼諾恩拍攝。
少年兒童。
這些孩子在一座廟裡,圍坐在石桌上玩遊戲。不知道他們上學沒有?大概率沒有上學,小時候瘋玩幾年,等胳膊、腿壯實一點,就要幫家裡幹活了。這是那個年代農村孩子成長的必然之路,讀書的機會太渺茫了。美國攝影師C.E.雷尼諾恩拍攝。
在農田忙碌的母女。
母女三人穿着粗布衣服,蓬頭垢面,拿着竹耙在秋收後的農田裡摟草。她們沒有纏足,可以干體力活,代表了底層勞動女性的形象。美國攝影師C.E.雷尼諾恩拍攝。
小腳貴婦。
這位婦女穿着寬袍大袖的襖裙,衣服上精美的紋飾顯示着她的身份地位和經濟實力。雖然裹了小腳,不能勞作,但家境優渥,不愁吃穿。她特意展示了自己的小腳,顯然以此為傲。英國攝影師威廉·托馬斯·桑德斯拍攝。
獨輪車載運客人。
這種木製、獨輪的簡易車輛,在晚清民間扮演着重要角色。別看它簡陋至極,功能卻很強大,既可以作為“客運”車輛使用,也可以作為“貨運”車輛使用,客貨一體,無須改裝,遇到人載人,遇到貨運貨,靈活便捷。我只有一個疑問,車夫推行時怎麼保持平衡?英國攝影師威廉·托馬斯·桑德斯拍攝。
直隸總督李鴻章。
李鴻章這張肖像照片拍攝於1878年,地點位於天津直隸總督衙門西花廳。當時他55歲,任現職已達8年,正積極推進洋務運動,在晚清政局中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中國攝影師梁時泰拍攝。
肥頭大耳的官員。
這位官員十分富態,肥頭大耳,真可謂“腦袋大脖子粗”,在當時是不多見的。奧地利攝影師雷蒙德·斯蒂菲爾德拍攝。
年輕美麗的女子。
她精心梳妝,看上去又素雅,手拈一朵花,非常耐看,有點像鄰家妹妹的風格,這就是傳說中的小家碧玉吧。她沒有纏足,穿着一雙放到今天也不過時的鞋,整體狀態比較健康硬實。奧地利攝影師雷蒙德·斯蒂菲爾德拍攝。
婦女群像。
這幾位婦女背着行囊,似乎要出遠門,正商量着走哪條路。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遜拍攝。
租界警察抓捕中國人。
洋人警察抓着一群男人的髮辮,揚起木棍要打他們。那些被抓捕的人衣衫破舊,都是生活無着的可憐人,他們到底犯了什麼法,遭到如此粗暴的對待?可能根本沒犯法,只是阻礙了侵略者吮吸中國的膏血。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遜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