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一解放軍師政委發現張老照片,奇怪的問:和我合影的大娘是誰

2022年12月17日21:44:03 美女 1643

1975年的一天,時任蘭州軍區某師政委的施夫俊,偶然翻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革命戰爭攝影作品集》,意外發現了書中孟良崮戰役一節中,有一張老大娘為解放軍炮兵指示目標的照片。

75年一解放軍師政委發現張老照片,奇怪的問:和我合影的大娘是誰 - 天天要聞

圖|施夫俊晚年手持照片

施夫俊記得,照片上那個身穿解放軍軍裝的人,不是別人,就是他自己,30年前孟良崮戰役,他正擔任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某部炮兵連連長。

儘管已經過去了許多年,施夫俊對這張照片上的事兒印象很深刻,可卻唯獨不了解,當年曾為他指示敵人目標的這位老大娘究竟是誰?

因為當年戰情緊急,施夫俊也只是急匆匆詢問了目標後,就急匆匆離開了,忘了問這位大娘叫什麼名字,以至於時隔多年後再想起來,已經完全找不到這位老大娘的蹤影。

她是否還在世呢?家裡情況怎麼樣呢?

想到這裡,施夫俊坐不住了,他提筆寫了一篇文章《從一張歷史照片想到的》並寄到報社,希望能引起各方關注,找到這位大娘。

孟良崮戰役

1947年1月魯南戰役落幕後,華中、山東野戰軍正式合併組建華東野戰軍,下轄十一個縱隊以及一個特種兵縱隊。主力集結在山東臨沂地區。

國民黨軍統帥部判斷我軍經過宿北戰役、魯南戰役後傷亡慘重,決定調集23個整編師,發起“魯南會戰”,徹底解決我軍,然而萊蕪戰役中,因北線敵第二綏靖區司令官李仙洲五萬大軍孤軍突出態勢,華東野戰軍以一小部兵力,吸引南線歐震的8個整編師,主力出其不意向北轉移,加上潛伏國民黨內部的46軍軍長韓練成作用下,全殲了國民黨軍李仙洲集團五萬大軍。

75年一解放軍師政委發現張老照片,奇怪的問:和我合影的大娘是誰 - 天天要聞

儘管葬送掉了五萬大軍,但蔣介石並不以為意,反而十分欣喜,他認為抓住了我軍華野主力。

從1947年3月開始,蔣介石將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全力進軍陝北與山東,萊蕪戰役後,蔣介石授意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徐州成立指揮部,集中24個整編師組成3個機動兵團,仍舊採取加強縱深、密集靠攏、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戰法,由南向北向魯中山區推進,意圖迫使我軍決戰。

因敵密集不好打,陳毅粟裕決定在極廣泛的地域內,展開運動戰,充分的調動敵人,以迫使敵人露出空隙,這種戰術被陳毅稱之為是“耍燈籠”。

如今在山東臨沂的孟良崮戰役紀念館上,一進門映入眼帘的一句話就是:

“耍龍燈,戰法好,指揮敵人跟我跑,掉頭一個回馬槍,叫他一個跑不了掉。為了打得好,不怕跑的凶,今向東,明向西,敵人錯誤犯得凶,東一仗,西一仗,勝利越打越漂亮。”

然而國民黨軍之前一連吃了幾次虧,無論華野如何調動,陣型就是不散,除了4月份華野全殲了在泰安的整編第72師外,沒有更大的戰果。

75年一解放軍師政委發現張老照片,奇怪的問:和我合影的大娘是誰 - 天天要聞

圖|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打響前,陳毅(左一)、粟裕(左二)親臨前線視察炮兵陣地

連續幾個月的轉戰,不僅僅是戰士們身心疲憊,就連許多幹部也想不通,部隊戰士們甚至編出了順口溜:

““陳司令的電報嗒嗒嗒,小兵的腳板撲撲撲。””

就連粟裕晚年回憶,也對此事印象深刻:

“我們的戰土實在是令人喜愛的,他們渴望着以自己的英勇作戰來換取戰爭的勝利。”

當然許多戰士並不清楚,華中、山東兩大野戰軍會師後,對戰役的指揮其實都是粟裕,可戰士們都以為是陳毅。

嚴格意義上來說,華野那時處境確實很艱難。

75年一解放軍師政委發現張老照片,奇怪的問:和我合影的大娘是誰 - 天天要聞

圖|孟良崮戰役紀念館

中央也很清楚,連續幾個月的轉戰,華野幹部戰士們心裡都有焦躁的情緒,一再發電提醒,要“忍耐待機”,只要有耐心,總有殲敵的機會。

當然,那時張靈甫無論如何也沒想到,自己會成為破局的關鍵。

粟裕將主力大踏步撤退至萊蕪、新泰以東地區後,蔣介石認為我軍退卻實際上是無力再戰,於是指示顧祝同,可以放膽追擊。

1947年5月10日,顧祝同下令3個兵團向博山、沂水一線前進,而時任國民黨軍第一兵團司令的湯恩伯為了搶功,不等另外兩個兵團配合,便決心以整編七十四師為主,在整編25師、83師配合下,自自垛庄、桃墟地區進攻坦埠

對於敵軍整體部署,粟裕雖為蓋世名將,卻也不能完全做到料敵先機,湯恩伯第一兵團雖然不顧配合,但8個整編師齊頭並進,以華野當時的實力,還是很難一口吃得下。

5月11日,華野通過偵查得知,湯恩伯第一兵團的第七軍、整編48師自河陽出動,位置較為暴露,決心集中華野主力,吃掉這兩支桂系大軍。

可就在進軍途中,華野從俘虜口中,才得知了張靈甫的整編74師正在向坦埠。

坦埠是華野指揮中樞所在,湯恩伯此舉雖然冒險,但不能不說是一招妙棋,甚至於差點讓我軍着了道。

75年一解放軍師政委發現張老照片,奇怪的問:和我合影的大娘是誰 - 天天要聞

圖|孟良崮戰役紀念館中展示支前用的小推車

幸運的是,粟裕在最後關頭,得知了湯恩伯的部署,於是決定來個猛虎掏心,打掉整編74師。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張靈甫並沒有輕敵冒進,事實上在整個進軍過程中,他與整編25師、83師一直靠得很近。整個孟良崮戰役,華野是冒着極大的風險,從三個整編師的縫隙中穿進去。

為了打掉張靈甫,華野集中了5個縱隊加一個特種兵縱隊,而阻援部隊只有第2、第3、第7、第10縱隊以及魯南、濱海等軍區的部隊,卻要擋住敵第五軍、第七軍、整編第20師、65師、11師、48師等數倍於己的兵力。

不能不說,孟良崮戰役,也是華野下的一盤最為驚險的大棋。

軍民魚水情

整個孟良崮戰役中,不僅僅是華野指戰員在前線浴血奮戰,魯中、魯南地區的百姓對我軍支持的作用不可忽視。他們在國民黨軍進攻的沿途中,實施空舍清野,使國民黨軍無法得到糧草補充和情報,在我軍出擊的途中,卻積極燒火做飯,支援我軍作戰。

75年一解放軍師政委發現張老照片,奇怪的問:和我合影的大娘是誰 - 天天要聞

1947年5月16日上午,孟良崮戰役打到了第三天上午,那時整個戰役已經進入收尾階段,整編74師所有的外圍主陣地均已經丟失,正在負隅頑抗。

儘管如此,華野進攻過程中依然遇到了重重阻礙,增援的整編25師、83師更是拼盡了全力往孟良崮趕,他們的炮火力量對我軍造成了很大的殺傷。

時任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炮兵連連長的施夫俊接到上級指示,打掉敵整編83師的一個團的團部根據情報顯示,他們的團部就在劉家河疃村莊的商店。

施夫俊接到命令後,立即率炮兵連出動,然而當他打開地圖的時候,一下子有些傻眼了。因為地圖不是很精確,劉家河疃村莊可能是因為太小,在地圖上根本沒有標註出來,找不到具體的方位,這還怎麼炮擊。

75年一解放軍師政委發現張老照片,奇怪的問:和我合影的大娘是誰 - 天天要聞

就在施夫俊焦急萬分的時刻,一個沂蒙山區的老大娘站出來,她指着地圖,詳細的偽施夫俊介紹了劉家河疃村莊的情況,並告訴了他商店的具體位置。

“敵人就在那裡。”

一直到許多年後,施夫俊也沒忘了這句話。

不過,當時施夫俊並沒有發現,就在一旁隨軍的新華社記者鄒健東將兩人這一幕拍了下來。

這張照片也成為在孟良崮戰役乃至整個解放戰爭中,軍民魚水情的代表。

不過,因為當時戰況緊急,施夫俊並沒有詳細的問這位老大娘的情況。

確定了方向後,施夫俊指揮炮兵不斷的炮擊劉家河疃村莊,從上午一直打到了深夜,並不斷的將炮陣地前移,直至頂在距離敵陣地70米的距離上,因為方向準確,對面的敵人被炮擊打的抬不起頭,為戰鬥的整個勝利奠定了基礎。

事實上,就在孟良崮戰役開始前,中共中央華東局就認真部署了支前工作,並在魯中、魯南、濱海等各個解放區做了戰前動員工作,組織了擔架隊、運輸隊、民兵隊等群眾性的組織,在充分的號召下,數十萬的沂蒙百姓展開了空前的支前運動

75年一解放軍師政委發現張老照片,奇怪的問:和我合影的大娘是誰 - 天天要聞

圖|孟良崮戰役紀念館中陳列的照片

沂蒙山區是抗戰乃至解放戰爭時期,中國著名的四大老區之一(另外三個分別是井岡山、延安、西柏坡),沂蒙山區的革命精神代代流傳至今,有這樣一句話:

“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口飯,做軍糧;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

在孟良崮戰役中,有“沂蒙六姐妹張玉梅伊廷珍楊桂英、伊淑英、冀貞蘭公方蓮的是事迹最為出名。

他們以瘦弱的身軀站在冰冷的河水中,為戰士們搭橋過河。還在整個孟良崮戰役期間,為前線部隊當嚮導、送彈藥、送糧草、烙煎餅、洗軍衣、做軍鞋、護理傷病員等,而戰役期間,她們每個人每天只吃一頓飯,卻要來回奔波20多里的山路。

據不完全統計,孟良崮戰役期間,光是他們六姐妹帶領全村烙的餅就有15萬斤、軍鞋500多雙、籌集軍馬草料3萬斤、洗軍衣8000多件、運送柴火1700多斤。

半個多世紀後,張玉梅談起當年支前時的壯舉時,只說了一句話:

“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誰叫咱支(前),咱願意支(前)!”

而整個孟良崮戰役中,支前的隨軍民工達7.6萬人,常備民工達15.4萬人,臨時民工60餘萬人,當時的支前工作分為內外兩條戰線,其中外線是由支前民工負責將物資送到前線上,而內線則是留守村子裡的老人、婦女、兒童等等,他們負責籌措加工軍需,照顧傷員等任務。

75年一解放軍師政委發現張老照片,奇怪的問:和我合影的大娘是誰 - 天天要聞

一直到1947年5月16日,孟良崮戰役落下帷幕,國民黨軍號稱王牌的整編74師被我軍全殲,師長張靈甫被擊斃,毛主席在戰役結束後,特發賀電給華野:

“殲滅74師,付出代價較多,但意義極大。”

時至今日,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中,依然陳列着當年沂蒙山區群眾對人民解放軍支援的事迹,其中也包括一個沂蒙老大娘為施夫俊指示目標的照片。

“支援前線,俺不怕傾家蕩產!”

黃家峪村村長李在修見部隊做飯沒有柴草,毅然決然拆掉了自家的“團瓢”(沂蒙山區舊有的一種石頭壘成、葦草當房頂的圓形小屋),給部隊燒火做飯。

一個蒙陰的老大娘楊化彩,聽說部隊缺軍鞋,一個人就交了四雙,戰後部隊為她拍照片,他四歲的兒子光着腳怯生生的就站在母親背後,在村子裡一打聽才知道,楊化彩的家裡很窮,孩子自長大後,還沒穿過鞋。

家住蒙陰縣的蔣玉棠,86歲了還對當年支前時的經歷印象深刻。

75年一解放軍師政委發現張老照片,奇怪的問:和我合影的大娘是誰 - 天天要聞

圖|老百姓家門板上寫着紀律“老鄉不在家,開門就犯法”

蔣玉棠老人當年在孟良崮戰役時是魯中軍區第三軍分區救護隊教導員,戰鬥時奉令抬着擔架到前線,將負傷的戰士從戰場上抬下來。

“記得一次冬天,我們隨大部隊行軍時,一連幾天下着大雨,寒風凜冽,刺骨的西北風呼嘯着,穿的鞋子磨破了就光着腳丫走,但是沒有一個叫苦喊累的,沒有一個掉隊的。”

孟良崮戰役打響的第二天,老人就帶着救護隊上了第一線,不僅自己要救護傷員,還要囑咐安排隊員,不要增添傷員的痛苦,因為看到戰士們受傷的痛苦表情,蔣玉棠自己心裡也很難過,手上的動作也加快了不少,那一次他一口氣就搶救了10幾個傷員。

老人興緻勃勃的同人談論,當年在孟良崮戰役時,他所率領的火線救護隊搶救了300多名負傷的戰士,後來還被華東野戰軍魯中軍區第三軍分區授予二等功

這樣的例子在當年,多的數不勝數。

“老大娘,您到底在哪兒呢?”

時隔多年後,施夫俊看到了那張照片,想起了當年為他指示目標的老大娘,萌生出想要再見她一面的想法。他的文章發表後, 引起了時任蒙陰縣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的李作義的注意。

75年一解放軍師政委發現張老照片,奇怪的問:和我合影的大娘是誰 - 天天要聞

圖|軍民魚水情

遺憾的是,儘管李作義幾次走訪蒙陰,進村搜集戰場故事,打聽知不知道當年一個老大娘為我軍炮兵指目標的事兒,幾乎所有人都搖頭,表示並不清楚。

2002年5月,蒙陰縣依據黨史部門提交的名單,邀請在蘭州軍區合肥干休所休養的施夫俊出席蒙陰紀念孟良崮戰役勝利55周年暨國防公園奠基儀式。施夫俊在儀式現場,飽含熱淚的講了這個故事。

在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日子裡,蒙陰縣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來尋找這位老大娘,可惜始終沒有什麼結果。

施夫俊後來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過自己執着於找這位大娘的原因。

原來過去施夫俊在沂蒙山區打仗,受過兩次傷,兩次都是沂蒙山區的群眾掩護和照顧,才使得他痊癒順利返回了部隊。

不僅如此,施夫俊當年在華野,主要就是干炮兵,那時候我軍還不是機械化部隊,大炮轉移全部都是靠肩扛手拉,而作戰的地區又多數是在江南水網地帶,那時候大部隊轉移,炮兵全靠人民群眾架設浮橋,負責拉炮扛彈。

華中野戰軍北上山東後,作戰的地域也發生了改變,那時候國民黨軍控制着公路、鐵路,炮兵轉移不需要浮橋了,但卻只能在山路崎嶇的地方走,為了部隊轉移方便,當時施夫俊所率領的炮兵連只保留下兩門炮、幾百發炮彈,但即便就是這兩門炮,抬起來也是沉重的大不尋常。

75年一解放軍師政委發現張老照片,奇怪的問:和我合影的大娘是誰 - 天天要聞

圖|報紙上刊載的“軍民魚水情”典故

施夫俊記得很清楚,自己扛着這兩門炮,轉戰南北,全靠沂蒙山地區的百姓,那時負責扛着火炮彈藥的是沂蒙支前民工營,每門炮就需要32個人來扛,就連婦女也要每人肩挑兩枚炮彈隨軍行動。

在那個特殊難忘的日子裡,部隊的戰士們同沂蒙山區的百姓們結下了生死不渝的情誼。

記者問施夫俊將軍:

“當年沂蒙大娘為什麼要冒着生命危險給我軍炮兵指示目標?”

施夫俊將軍思索了一下,隨即回答道:

“因為我們是人民子弟兵,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75年一解放軍師政委發現張老照片,奇怪的問:和我合影的大娘是誰 - 天天要聞

圖|沂蒙六姐妹

施夫俊記得,自己當年剛入伍的時候,指導員教他學會的就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作為人民軍隊的一員,不僅僅是在戰鬥時保衛家園,閑暇時也要不忘幫助老百姓做好事。施夫俊還對記者說起當年住在老鄉家裡,要遵循“三不走”原則:

“水沒有挑滿缸,我們一不走;地沒有掃凈,我們二不走;東西沒有送還,我們三不走。”

可惜的是,自始至終,都沒有找到這位沂蒙大娘,就連叫什麼名字也不清楚。

拍攝這張照片的,是新華社當年在華東野戰軍前線總分社的戰地記者鄒健東,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多數反應解放戰爭時期的照片,特別是華東野戰軍的照片,很多都是出自於他手。

雖然在見過後,鄒健東也曾致力於走訪當年拍攝照片上的那些主人公,儘管也找到了不少,比如渡江戰役時送解放軍過江的少女顏紅英,但可惜的是,這當中並不包括那位為施夫俊指示方向的沂蒙大娘。

2005年12月27日,鄒健東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75年一解放軍師政委發現張老照片,奇怪的問:和我合影的大娘是誰 - 天天要聞

圖|施夫俊

施夫俊將軍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就致力於尋訪這位沂蒙大娘,但始終也是沒什麼結果,2013年3月,施夫俊將軍也走到了他人生的終點,在他去世時,手裡還拿着那張當年的照片,一遍一遍的念叨:

“大娘啊,您姓啥名誰?您在哪裡?”

美女分類資訊推薦

攝影記憶真的是一回事嗎? - 天天要聞

攝影記憶真的是一回事嗎?

1929年4月的一天,莫斯科一家報紙的編輯在分發作業時,注意到他的一名記者沒有做任何筆記。然後,在編輯爭辯之前,謝列舍夫斯基開始背誦整個會議,直到最後一個細節。
新刊速覽 |《中國攝影家》2023年第1期 - 天天要聞

新刊速覽 |《中國攝影家》2023年第1期

讀者朋友們,手捧這本2023年的第一本雜誌,看着高原雪峰托起一輪明月升起,或許感慨萬千。當我們翻看一張張攝影師們拍攝的照片時,才恍然,影像所記錄的過去的這一年,承載着太多的真實與荒謬,歡欣與悲戚。
怎麼拍好古建築?旅遊攝影必備! - 天天要聞

怎麼拍好古建築?旅遊攝影必備!

怎麼拍好古建築?旅遊攝影必備!現在是疫情期間,不建議大家走動,那現在可以為以後出去旅遊,提前做好攝影準備。在遇到古建築的時候,怎麼能拍出好看的照片呢?攝影自學班這篇教程,幫你準備了6個攝影技巧。一、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