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掀起“孝德風”,孝德文化攝影作品亮相英國牛津大學

2022年10月05日20:35:49 美女 1951

中新網紹興10月5日電(項菁)英國當地時間10月4日,以“上孝之地·‘虞’你共富”為主題的“孝德文化攝影作品展”走進英國牛津大學聖休學院中國中心,66幅蘊含“孝”元素的攝影作品精彩亮相,中國留學生和國際友人駐足欣賞、沉浸其間,感受光影之間流露的“孝德風”“中國風”。

當日是農曆九月初九,中國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節又稱老年節,歷來是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特殊的日子裡,弘揚孝德文化、提倡尊老孝老具有特殊意義。

從“虞舜孝感動天”的歷史典故,到新時代的“真善美”,孝德文化一直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精神基因”。特別是在“中國孝德文化之鄉”紹興上虞,如今已是全國孝史資料、孝址遺迹分布最密集、最廣泛、最突出的地區之一。

重陽節掀起“孝德風”,孝德文化攝影作品亮相英國牛津大學 - 天天要聞

孝德文化攝影作品展在英國牛津大學展出張倩攝

為深挖孝德文化新內涵,今年7月,多名中國攝影最高獎——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十餘名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走進上虞,走訪中華孝德園、中國孝德文化館、上虞鄉賢館、曹娥廟以及城市陽台、白馬湖、“女兒紅”酒廠等地,帶着鏡頭“採風”上虞地域特色,零距離“觸摸”孝德文化。

在其創作拍攝之下,孝德文化故事、人文和自然景觀躍然“圖”上。“無聲的語言”——攝影為弘揚孝德文化提供了嶄新載體。

現場,牛津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邀請外國友人前往觀展,學聯文體部羅智垚、寧思睿作為講解員,為外國友人講解中華孝德文化。

重陽節掀起“孝德風”,孝德文化攝影作品亮相英國牛津大學 - 天天要聞

孝德文化攝影作品展現場張倩攝

在這場匯聚文化與光影的藝術盛宴中,雲集了不少“攝影大咖”的作品。如大型攝影專題《希望工程》作者、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解海龍關注到中華孝德園標誌性建築“象耕鳥耘”,這張攝影作品中,藍天與綠色相映,建築顯得古樸厚重;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劉占崑在上虞鄉賢館拍攝了一位母親帶女兒參觀壁畫,壁畫里有虞舜、曹娥等歷代名人。

除了將鏡頭對準靜態的孝德建築,從上述攝影作品可見,孝德文化已被“活態”傳承。

中國煤礦攝影家協會主席、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張兆增的一張攝影作品聚焦本地舞蹈團成員,系6位女子正在排練“孝德”主題舞蹈;中華文明攝影家聯盟秘書長、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郭建設的其中一張攝影作品,則是一群小學生正在演繹情景詩朗誦《孝德的回想》。

重陽節掀起“孝德風”,孝德文化攝影作品亮相英國牛津大學 - 天天要聞

孝德文化攝影作品展吸引外國友人羅智垚攝

66幅攝影作品裡,還有不少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學子的佳作,如香港青年邱平章拍攝了春暉中學的先賢像,澳門青年張子鍵拍攝了跨越古今的“曹娥像與航拍機”,台灣青年吳穗玟拍攝了藍天白雲下的上虞曹娥廟。

該展連續兩次在海外高校展出,不僅有助於深化中國留學生、海外華僑、華裔青年等對孝德的共同思考,也能通過攝影這一“無國界語言”進一步促進孝德文化在國際上的交流,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輻射圈”。

據悉,孝德文化攝影作品牛津大學展由中國新聞報、中國新聞圖片網、紹興市上虞區人民政府、中新社國際傳播集團浙江分公司、西湖影像聯盟主辦,由牛津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承辦。(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美女分類資訊推薦

攝影記憶真的是一回事嗎? - 天天要聞

攝影記憶真的是一回事嗎?

1929年4月的一天,莫斯科一家報紙的編輯在分發作業時,注意到他的一名記者沒有做任何筆記。然後,在編輯爭辯之前,謝列舍夫斯基開始背誦整個會議,直到最後一個細節。
新刊速覽 |《中國攝影家》2023年第1期 - 天天要聞

新刊速覽 |《中國攝影家》2023年第1期

讀者朋友們,手捧這本2023年的第一本雜誌,看着高原雪峰托起一輪明月升起,或許感慨萬千。當我們翻看一張張攝影師們拍攝的照片時,才恍然,影像所記錄的過去的這一年,承載着太多的真實與荒謬,歡欣與悲戚。
怎麼拍好古建築?旅遊攝影必備! - 天天要聞

怎麼拍好古建築?旅遊攝影必備!

怎麼拍好古建築?旅遊攝影必備!現在是疫情期間,不建議大家走動,那現在可以為以後出去旅遊,提前做好攝影準備。在遇到古建築的時候,怎麼能拍出好看的照片呢?攝影自學班這篇教程,幫你準備了6個攝影技巧。一、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