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由學校,“育”自家庭!歡迎來到家長教育心理學課堂,本課程將為你解析心理學上的一些專業知識點,主要目的是讓家長們在育兒的道路上擺脫隨性,可以有據可循。
分享一則故事《海因茨偷葯》,有個叫海因茨的人,他帶着病重的妻子去看醫生,醫生告訴他,有一種葯可以治好你妻子的病,但是價格非常地昂貴,海因茨因為沒錢,只能回家了。看着越來越虛弱的妻子,無奈的海因茨半夜跑到了醫生的診所偷走了葯,治好了妻子的病,最後,海因茨因為偷竊被警察帶走了。
針對這個故事,我們來解析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海因茨的做法有怎樣的評論,從評論中了解孩子的“是非觀”,也就是孩子的道德建設。
我們從5~8歲的孩子開始,這個時期的孩子沒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權威者說什麼就是什麼,他們完全聽從大人的判斷,所以針對海因茨的做法,他們只看權威,海因茨最終被警察抓走了,那就說明他做錯了
9~10歲的孩子,這個時期我們叫做“可逆階段”,也叫“公平階段”,他們認為“你給我定的規則,你自己也要遵守”,這是一個過渡時期,意味着他們開始挑戰權威。
11歲~15歲的孩子,這個階段叫做“公正階段”,孩子們有了自己的評判標準,他們遵守規則,但他們也考慮情理,故事中,他們會認為雖然海因茨是偷竊行為,但他是為了救他的妻子,所以有情可原。
15歲之後的孩子,他們開始質疑規則,他們認為規則可以改變,可以更具有人性化。
了解了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是非觀”,對我們的教育啟示是:在9歲之前,我們可以直接灌輸給孩子端正的是非觀念,直接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在9歲之後,你就要學會跟孩子溝通,告訴他為什麼是對的,為什麼是錯的?同時也要傾聽和理解他們的想法。
了解心理知識,擺脫主觀臆斷,還孩子以真相,還教育以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