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夏天
來源丨中國心理諮詢師成長聯盟
ID:gcocp2014
看完兩組視頻,心裡有點難過。
第一組視頻是在醫院裡。
一個還穿着尿不濕的孩子,在醫院裡陪床。
他會乖乖地坐在生病的媽媽旁邊,用手機看動畫片;
他會拿着麵包片一點點地摳下來喂到媽媽嘴裡;
他會吸允着自己的手指安靜地躺在媽媽身邊睡覺;
他不哭不鬧,他似乎明白媽媽現在很痛苦,他想用自己的暖心、懂事給媽媽帶去些許安慰。
另一組視頻是在武漢地鐵內。
一位媽媽因為不知道終點站是金銀潭而上錯了車。
隨行的女孩就把手插進兜里,憤怒地用腳踹媽媽的行李箱。
越踹越上勁,後來就使勁地往媽媽身上踹,甚至用手推媽媽。
旁邊的路人,看不下去出言勸阻,並用身體替媽媽擋了一下,沒想到女孩竟然直接動手打人。
最可氣的是,被女兒當眾羞辱的媽媽竟然勸為自己打抱不平的路人離開。
看着媽媽瘦弱的身體,推着倆個大大的行李箱,看着對媽媽瘋狂動粗的女兒,真的是可惜、可憐、可恨。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評論道:
“不是當了父母就天然是合格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起碼51%的控股,先改變自己吧,否則熊孩子會越越多。”
深以為然。
孩子的囂張跋扈與父母的縱容溺愛脫不了關係。
每一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他們對父母有着天然的敬畏和依賴,為什麼他們會在成長的過程中越來越偏離本性?
魯迅先生說:殺人不一定用刀,而捧殺可能是最高明的招兒。
同理,毀掉一個孩子最隱蔽的方式,就是“捧殺”。
· 01 ·
溺愛“捧殺”了孩子的人格
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死命地拽媽媽的頭髮,媽媽不制止,反而笑嘻嘻地說:
“你看這孩子,太調皮了。”
孩子因為一點不滿意,就對媽媽揮拳頭,使性子,躺在地上撒潑甩賴,媽媽不但不生氣,反而帶着一點驕傲的滿足感說:
“你看這孩子,被我慣的無法無天了。”
總之,無論孩子做出什麼樣的行為,父母都把孩子當成一個心愛的寵物,百依百順,刻意縱容。
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曾經通過對這種教養方式的研究表明:
如果放縱型父母對孩子全盤接受,放任他們任何決定,對孩子的想法總是持積極態度;
那麼在這樣的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子,大多不成熟,獨立性差,缺乏責任感,他們隨意發揮自己,一般有較強的衝動性和攻擊性。
電影《誤殺》中,素察的母親是一個鐵腕冷酷的警察局長,但她對自己的兒子卻無比寵愛。
素察16歲時,她就給素察買了做酷炫的跑車。
素察與人打架,幾乎戳瞎別人的眼睛,她利用職權威逼,用10萬幣打發。
她無底線地替兒子兜底,擦屁股,把兒子素察養得越來越混蛋。
素察下藥迷奸女同學,甚至膽大包天地闖入女同學家,企圖再次施暴。
被女同學媽媽當場發現後,他不但沒有絲毫後悔和害怕,反而肆無忌憚毆打母女倆,甚至大放厥詞:
“那你代替她啊……”
尹建莉老師說:
溺愛不是愛,是最深的傷害。
如果素察的媽媽很早就教育兒子行有所止,素察不會無法無天。
如果素察的媽媽很早就教育兒子仁愛尊重,素察不會被誤殺。
孩子的命運,藏在父母的教育方式里。
過分寵愛孩子,會讓孩子無法形成責任感。
對孩子有求必應,會讓孩子喪失道德底線。
孩子我行我素,在自我的世界中持續迷失,總有一天會釀成大禍,追悔莫及。
· 02 ·
過度的讚揚“捧殺”了孩子的天分
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的教育總是喜歡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棍棒教育”過分苛責,“賞識教育”過分讚揚。
孩子完成了一份作業,父母稱讚“你真棒。”
孩子幫忙打掃了衛生,父母稱讚“你真棒。”
孩子畫好了一幅畫,父母稱讚“你真棒。”
有的時候,甚至還會將孩子的各種優點,成就宣之於眾,讓孩子成長在一片讚揚聲中。
但舊金山大學的心理學家Jim Taylor認為:
“幹得漂亮”是最懶惰的稱讚,最沒有價值的稱讚,最有害的稱讚。
還記得“書法神童”何世龍嗎?
何世龍子承父業,從小練習書法,7歲出名,9歲和錢朝武、李鐸等26位書法家一起創作完成了一幅長達30米的書卷。
11歲時,一幅《大愛無疆》被萬科毛大慶副總裁以11萬元的高價買走。
年少成名,潛力巨大。
當時,很多人都覺得他將成為中國當代的“唐伯虎”。
可是,12年過去了,何世龍的字大掉價,他甚至在快手直播賣字,網友對他的評論也從“天才”淪為“廢了”。
其實,命運的轉變離不開父母的短視。
出身書法世家,何世龍是有天資的。
他雖然年紀小,但運筆藏進有力,不輸大人。
刻苦深耕,假以時日,也一定會大有作為。
但他的父母看見他小小年紀就如此優秀,按捺不住自己的驕傲和喜悅之情,不斷地給他安排各種節目,增加曝光率。
四面八方的稱讚鋪面而來,何世龍的天資也消耗在短暫的功名誘惑里。
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
“吾倦矣,殺君馬者道旁兒。”
意思是說:殺你馬的人就是在旁邊給你馬鼓掌的人,誇之者,就是害之者。
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是通過父母眼中的自己,來判斷自身的行為和價值。
父母對孩子的自滿和得意會毀了孩子努力向上的意志,孩子承受了太多的稱讚也會毀了自己本可以的未來。
· 03 ·
什麼樣的孩子才能“捧”
陶行知先生說:
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
盲目的“捧”,會毀掉一個孩子。
盲目的“殺”,也會毀掉一個孩子。
只有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本身能力,因材施教才能使一個孩子在適合自己的土壤里茁壯成長。
《奇蹟男孩》里的奧吉罹患罕見的遺傳性疾病,儘管做了27次手術,醜陋的面容依然會在出門時嚇哭小朋友。
10歲入學的第一天,周圍人的複雜目光更是將奧吉抽打的遍體鱗傷,他悲憤地問媽媽:
“我為什這麼丑?”
媽媽溫柔地拉起奧吉的手,肯定地說:
“奧吉,你並不醜。
每個人的臉上都有不一樣的印記,你第一次手術時,我長了這條皺紋,你最後一次手術時,我長了這些皺紋……”
後來,奧吉為了躲避別人異樣的眼光,整天都帶着頭盔,他覺得這是他與真實世界的屏障,躲進頭盔里是安全的。
爸爸內特把奧吉的頭盔偷偷藏了起來,並在畢業典禮上告訴他:
“我想看到你的臉,雖然你不是很喜歡它,但是我喜歡,這是我兒子的臉,我想看到他。”
“期待效應”證明:
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定的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
媽媽的篤定給了奧吉面對世界的勇氣。
爸爸的讚美和信任給了奧吉接受人生挑戰的底氣。
奧吉最終學會用自己的幽默對抗自己的不幸,並用自己的樂觀和豁達收穫了一堆朋友。
現實生活中,同樣會有很多膽小的孩子,他們見人不敢打招呼。
有很多自卑的孩子,他們無法勇敢自信地表現自我。
有很多成績差的孩子,他們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不敢問問題,更不敢回答問題。
他們的內心匱乏卻又渴望。
而此時,父母的“捧”,就是及時雨。
用愛去鼓勵膽小的孩子。
用信任去強大自卑的孩子。
用尊重去滋養本身能力弱,怕失敗的孩子。
世界著名教育專家瑪麗亞.蒙台梭利說:
兒童,有與生俱來的生命力,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內在的潛能和優點,而父母,就是幫助他把這份能量有效釋放出來的主導人。
孩子成為什麼樣,全靠父母塑造。
養育孩子是個技術活。
度的把握,就是為人父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