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嬸嬸說:
人到老了才明白,這一生啊,不管你多能吃苦、多會過日子,到了最後,拼的不是你有多少存摺、住多大的房子,而是——你的孩子過得好不好。
她給我舉例:
“有的人啊,年紀大了還能跟着孩子去旅遊、吃飯、看病不用操心;
有的人,孫子得上學,房貸還沒還完,自己省吃儉用還得搭把手。”
她說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尤其是我們這種注重家庭的文化,很多時候,人老了以後過得怎麼樣,大部分,看孩子。
一:孩子有出息vs孩子混日子
我們村一位宋叔,走起路來,腰板挺得老直。
為啥?
人家兒子在沿海地區上班,據說混得非常好。女兒是老師,也很優秀。
孫子都上初中了,學習還爭氣。逢年過節,子女都想着回來陪老兩口。
前些年,宋叔的兒子,把家裡的老宅子推了重建,修成了“小洋樓”。
十里八村,都知道他家建了“小別墅”。
兒子還帶他去市裡看牙、旅遊、見世面。
他在村裡走路,都是抬頭挺胸,走路帶風。
而我們村另一位叔叔,他年輕時,其實家境還不錯。
但他特別寵兒子,不讓他幹活,嬌慣他,兒子調皮他也一味偏袒、護短。
結果兒子不上學,早早就出去打工。但又好吃懶做,結了婚還遊手好閒,每天就想着吃喝玩樂。
兒媳一氣之下,帶着女兒離開了家。
沒了老婆孩子,兒子更加沒壓力也沒動力了。每天就伸手問老兩口要錢,自己則躺家裡玩遊戲。
手上有個百把塊,他馬上就吆喝着朋友下館子、喝酒。
叔叔可被他氣壞了,每天唉聲嘆氣,走在村裡,他都是佝僂着背,生怕人看笑話。
同一個村的兩個叔叔,孩子不同,他們境遇完全不一樣。
一個滿臉寫着驕傲,一個滿眼都是退縮。
有出息的孩子,不一定非得多厲害,也不是非得掙多少錢。
但得有骨氣、有本事,能獨當一面。
混日子的孩子,就是一天到晚沒目標、沒勁頭,啃老、賴家,連自己都照顧不好,還怎麼孝順老人?
孩子有出息,老人才敢好好過日子、享受生活;
孩子混日子,老了後,父母可能連場病都不敢生,怕倒下了沒人頂。
二:孩子孝順 VS 孩子冷漠自私
人到晚年,最怕什麼?
不是吃不飽穿不暖,也不是沒錢看病,而是——孩子冷漠、心不熱。
孩子若一個電話都懶得打,一年見不着幾次面,逢年過節連句問候都沒有。
哪怕你年輕時候再怎麼操勞,把最好的都給了他,到頭來,連句“媽你辛苦了”都等不來。
那種涼,真的很難受。
我一個遠房親戚,年輕時候也是為孩子掏心掏肺。
兒子結婚那年,她把家裡最後的積蓄,全拿出來給他付首付,自己連身新衣服都捨不得買。
可現在,兒子在城裡住着大房子,車也有了,一年到頭就回來一兩次。
有時候她打電話過去,剛說兩句,兒子就說“媽我忙,回頭說”,那“回頭”永遠也沒等到。
可再看我嬸家,她3個孩子,也沒說有多大出息,但特別體貼。
逢年過節一定回家,平時有什麼大事小事,都商量着來。
有一次嬸嬸住院,三個孩子輪流請假去醫院陪床。
她說:“我這輩子最大的福,就是生了幾個知道心疼我的孩子。”
孝順,不在於掙多少錢,而在於有沒有那份心。
有的孩子一個月掙幾千塊,但捨得給父母買件棉衣;
有的孩子一個月掙幾萬,卻從不回家看看。差的就是這顆心。
三:孩子成家立業 VS 孩子不成熟
有的孩子,二十幾歲就能扛起一個家;
有的孩子,三十多歲還得靠爸媽善後。
一個真正讓人放心的孩子,不是有多少出息,而是有沒有責任心。
我鄰居家兒子,結婚好幾年了,小兩口在外地上班,什麼事都自己打理得清清楚楚,不用父母操心。
但也有那種“不成熟”的孩子。
我一個姨的兒子,都33歲了,卻天天待在家打遊戲,說是“工作難找”。
孩子的尿布、奶粉錢,全靠他爸媽操心。
他爸一說他,他還不樂意,說:“孩子不也是你們的孫子嗎?你們出點錢養他怎麼了?”
成家,不只是娶個媳婦、擺幾桌酒席那麼簡單;
立業,也不是說非得掙大錢、當老闆。
真正的“成家立業”,是有擔當、有規矩、能撐得起自己的日子。
即便讓父母幫忙,也不是完全把重擔甩給他們。
年輕時不成熟可以理解,慢慢長大就該懂得責任。
可有些人啊,他不是不懂,而是不想懂。
他習慣了伸手拿錢、出事有人兜底,把爸媽當“主要責任人”。
但他從來不想一想,父母還能撐多久?
人老了後才明白,人跟人之間最大的差別,真的是孩子。
孩子靠不靠譜、成不成熟,真的能決定父母的晚年生活。
他若能把自己的日子過穩,不讓父母還時刻操心。
這,才是最實在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