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父母對孩子而言,都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媽媽的角色爸爸替代不了,爸爸的角色媽媽也無法複製
唯一能把孩子教育好的方法,就是父母各守其職、各自發揮出各自角色的優勢,然後才能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長
認識一位媽媽,她本身就已經很優秀了,和兒女的關係也到出門逛街都要手拉着手
在那種養個孩子就跟交個朋友一樣輕鬆的情況下,蘭媽認為哪怕孩子爸爸不在身邊,媽媽也能一個頂倆地獨當一面
沒想到,育兒關係已經那麼好了,媽媽還帶領著兒女們遇到一點小事就求助爸爸
印象比較深刻的一次,女兒爭取到學校朗誦主持人的機會,回家後又有些泄氣,擔心會影響發揮,她便自告奮勇成為女兒的主持人搭檔,然後還求助性地拉着爸爸當她們的觀眾
不得不說,爸爸也特別給力
每當母女倆朗誦一片段時,他都熱情地鼓掌,然後再拉滿情緒地說:“哇塞,誰家的姑娘呀,那麼優秀,誰家的媳婦兒呀,美麗又有才華”
而在一番吹捧和情緒價值拉滿情況下,母女倆聲音越來越洪亮,彼此之間配合也是無縫銜接地帶入情感
聽完這些,蘭媽更加確信了教育需要爸爸媽媽共同參與這件事的重要性
是的,爸爸的角色,媽媽概括不了,媽媽的角色,爸爸也無法複製代替,能做的也是各司其職地把各自角色做到盡善盡美
在這裡,蘭媽就要分享一個教育的黃金公式了:嚴媽媽+暖爸爸=孩子幸福成長
01
媽媽再偉大
也要一個稱職的爸爸
聽過一句話:“媽媽所有的偉大,都抵不上有一個稱職的爸爸”
講真的,爸爸一直就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也有種特別力量
有個朋友,她曾經就說過一句話給蘭媽感觸很深:
“媽媽天天罵我,轉頭就忘記了,可爸爸罵我,那我能寫一篇小作文述說委屈,看來親生、和親自生的,確實是不一樣的”
這番話,聽上去或許是在闡述爸爸、和媽媽的不同,可同時也反饋了父親這個角色在孩子心中的活動:缺乏安全感
有一個喜歡畫畫的男孩,他畫了一幅有關爸爸的作品,可畫里的爸爸卻“沒有手”
剛開始的時候還以為是孩子大意忘記了,可後來和男孩聊天時才知道,原來男孩是故意不給爸爸畫手的,原因是在男孩的記憶中,他的爸爸就像是一團模糊影子,看不清五官容貌、抓也抓不住
這個例子給我的感觸就很深,一個連爸爸長什麼樣子都記不清楚的孩子,心中又能有多少安全感呢
認識一個媽媽,特別了不起,一個人手把手把兩個孩子帶到大,全程沒有一個人幫忙
最讓人敬佩的,還是她一手抓娃、一手抓事業了,每天忙起來甚至連吃飯都要爭分奪秒
本以為,媽媽如此偉大又厲害,教育出來的孩子一定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可結果呢,家庭事業兩兼顧的過度疲勞下,媽媽很快患上了嚴重的精神抑鬱
她一方面希望孩子快樂成長,多給孩子一些自由和成長空間,另一方面又為孩子的未來焦躁得睡不着覺,一想到那裡又爬起來嚷嚷,指責孩子不好好學習,甚至還語言負面地製造焦慮說:“你現在不好好讀書,以後連掃大街的資格都沒有”
於是,原本還井井有條的家庭,一瞬間就變得雞飛狗跳,孩子又哭又鬧地指責媽媽不愛他們,媽媽也被氣得離家出走
而遠在外地打工的爸爸知道這些後,第一時間就是安撫媽媽情緒
等到兩個人解開心結後,爸爸也深刻地意識到媽媽身上的焦慮均是源自於一個人承擔的東西太多
為了守護那個家,爸爸毅然決定辭掉工作,然後回到老家干起了早出晚歸的搬運工作
雖然這份工作比城市的工作還要累得多,但每天回家就可以看到妻兒,一家人有說有笑的一幕也慢慢治癒了媽媽的焦慮、更讓孩子有了明顯的戀家和歸屬感
所以,再偉大、再能幹的媽媽,都代替不了爸爸的角色,教育孩子也從來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兒
只有父母共同努力,發揮出角色的重要,孩子才能在有愛的環境下成長得更幸福充盈
02
爸爸不作為
會生產出焦慮的媽媽
相信嗎?家裡若有一個不作為的爸爸,那真的會一步步把媽媽逼瘋
認識一個媽媽,在我的印象中她是溫柔賢惠的代表,不管什麼時候遇到她,都給人一種大家閨秀般的既視感
本以為這樣的性格,可以很大程度地減少家庭紛爭、教育情緒,可再溫柔的性格也有發威、心寒意冷的那一天
就在上周日那天,因為婆媳矛盾爭吵幾句,她負氣離家出走了
剛開始的時候,她本來是打算在外面清凈一會兒、好調解情緒
可看到手機上蹦出的消息:“你是多麼通情達理的人,趕緊回去”
電話里又傳出:“多大的事,誰家沒有爭吵矛盾,誰家婆媳之間不爭吵一句”的聲音時
她抹了抹眼淚,然後默默地把手機關機,一個人遊盪在大街小巷,也不知道走了多久,實在是走累走不動了,就椅座在公園的凳子上忍不住掉眼淚
也不知道哭了多久,心情沉澱了多久,她終於打開手機,然後給丈夫發去了“我們離婚”的消息
丈夫那邊也很快打來電話,甚至還用詫異、不能理解的聲音去責怪說:“不是婆媳之間的矛盾嗎?什麼時候變成我的問題了”
一瞬間,媽媽只覺得身心疲憊,然後說:
“那我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兩個孩子需要輔導作業的時候,我讓你教一個、我教一個,那時候我就是在求助你,而你呢,每次都說這活兒你幹不了,這還只是小學一年級的題目,你說你不會,你覺得我相信嗎”
“再拿眼前近一點的說,和你的媽媽發生爭吵,我負氣離開,你有什麼作為嗎?並沒有,你每天照舊上班,下班還跑去和同事吃飯,所有的事情我一個人經歷、一個人承擔,再到一個人去消化一切”
“所以,請問我結婚的意義在哪裡?難道就是為了吃苦、渡劫的嗎”
講真的,同為媽媽,我完成能理解這位媽媽的崩潰、與無助
如果不是真的累了、心死了,怎麼會捨得拋下孩子一門心思要和丈夫一家斷得乾乾淨淨呢
說白了,還是那個家給她的傷害太深、痛苦太多了,才會從內心排斥,多一秒都不願意深處其中了
這就是所謂的“丈夫缺席,就會生產出一個焦慮的媽媽”
而在這場家庭矛盾中,始終最悲哀的莫過於“父母犯錯,卻讓無辜孩子買單”
是呀,一個家庭中如果有一個缺席、又不作為的爸爸,真的會一步步把家裡面的媽媽逼瘋
出生16天早產女嬰被拋下人行路的新聞,曾轟動一時
蘭媽暫且不論女嬰媽媽的行跡,但從母性的角度來說,瘋狂舉止背後必然有着無法承受的精神折磨
據後面消息透露,媽媽是因為產後抑鬱,再加上女兒出生後一直體重太輕又喝不進奶水,在焦慮中還多次向丈夫求助,最後都沒有得到安慰和重視
在一次次的冷漠、無助、還有崩潰下,最終才做出了瘋狂的行為
所以,爸爸在家庭中有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定位,爸爸能積极參与孩子的成長、家庭紛爭調解,媽媽才不會在孤立無援中一次一次崩潰,最後走向絕路
孩子的成長、包括經常掛在嘴邊的“家和萬事興”,也是如此
沒有偏方,只有先有負責人的好爸爸,才後有溫柔從容的媽媽,然後共同孕育出勃勃生機的幸福和諧家庭
03
媽媽全方位
會剪斷孩子飛翔翅膀
如果說爸爸缺席會摧毀孩子獲得幸福的感知能力,那媽媽全方位的包辦亦是會剪斷孩子飛翔的翅膀
聽朋友所說,有一個男孩,八歲了
和他聊天時,他上來就自爆:“我的爸爸媽媽很愛我,家裡面什麼活兒都不用我做”
原來,男孩在家裡就是過着典型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從早上伸手穿衣服、到後面洗臉刷牙、吃飯背書包上學,整個過程都是媽媽在一手操辦
男孩要做的,就是重複伸手、和張嘴巴這兩個動作
久而久之,全方位的包辦,也導致男孩如今都八歲了還連喝個酸奶都灑自己一身
對此,男孩爸爸也一直很擔憂,他覺得孩子就應該要學會獨立自主,而媽媽卻認為:“沒有必要去刻意改變什麼,孩子長大自然而然就自己會了”
於是,媽媽的過度細心、和全方位包辦,就逐漸養出了一個“事事喊媽”的白眼狼性格兒子
比較典型的例子,男孩以前都是媽媽手把手穿衣喂飯
現在八歲了,孩子喊媽喂飯,媽媽說“那麼大了,還要喂飯,真丟人”時,男孩當場暴怒,氣得把碗扔在地上泄憤
媽媽斥責男孩行為,男孩覺得媽媽不愛他了,甚至還說出很多惡毒傷人的話
最嚴重的一次,就因為媽媽控制零花錢,沒有滿足他要買玩具的心愿,男孩就對媽媽拳打腳踢,甚至口吐惡言地說:“你不是我媽媽,我媽媽是奶奶,你為什麼不去上班?你趕緊去上班呀,待在家裡幹什麼”
一番話下來,把媽媽氣得抱頭痛哭,她不明白為什麼掏心掏肺養大的孩子,到最後竟然養成了一個仇人
事實上,這就是所謂的過度養育
當媽媽全方位包辦孩子的一切,看似是在替孩子掃清成長路上的障礙,實際只會讓孩子過度依賴他人而變得越來越軟弱,直到因為缺乏自主能力而永遠無法長大
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最好的愛,應該是父母都能各司其職
父愛不缺席,給予孩子家庭高質量的陪伴,母親幸福柔和,也讓家裡時刻充盈着幸福的歡聲笑語
這種以身作則的影響力,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定海神針,也相當於給孩子插上了自由飛翔的雙翅-安全感
04
孩子安全感
是來自父母共同守護
心理專家曾奇峰老師曾說過:“教育孩子沒有捷徑,只有負責的父親,才能撫養出健康而內心富裕的孩子”
確實如此,孩子的每一次成長,都應該是一次又一次美麗的盛典,父親和母親也是孩子生命中至關重要的影響偏方
認識一位爸爸,她的妻子溫柔賢惠,兒子女兒還是班上出類拔萃的尖子生
每次談及妻子兒女時,都能明顯感受到他眼眸里流露出的幸福與驕傲
本以為,這就是優秀家庭所映射出的模子
可結果呢,妻子的溫柔幸福,還有兒女的優秀上進,竟然是源自於他從不缺席父愛的高質量陪伴
聽爸爸說,他每天早出晚歸,有時候忙碌起來連吃口飯都覺得疲憊,可每次看到妻子和兒女時他都會拉滿情緒價值
妻子心情不好,他就想盡辦法讓妻子開懷大笑
孩子說學習太難,他就每天下班回家後抽空陪孩子學習,哪怕手裡的工作太多,也會暫時推掉工作先陪孩子解決學習的困難
他們會一起上網查資料、問老師,還會去圖書館驗證書中所討論的知識點
平時如果還有一些時間,也從來不會掏出手機刷視頻、玩遊戲,而是帶著兒女散散步、打羽毛球、玩籃球、畫畫...
所以,好的家庭氛圍,一定是爸爸不缺席,母愛不越界,然後孩子才能生長得獨立出色
如果不知道如何做好這點,建議大家記好一個教育好孩子的黃金公式:嚴媽媽+暖爸爸=孩子幸福成長
其中,嚴媽媽要做的:
1、放手讓孩子長大
2、該立規矩的時候不要心軟,說好了每天晚上21:00前睡覺,那到點就要收拾好上床
3、遇到孩子管不好的時候別生氣,讓爸爸參與進來,換一個人管教,媽媽就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調解好自己的情緒
暖爸爸要做的:
1、孩子管不好的時候別推給媽媽,因為爸爸若管不好,媽媽也不例外
2、媽媽情緒太差的時候不要埋怨,溫柔地抱一抱,然後說一聲:“親愛的,辛苦了”,孩子見到後也會從內心覺得媽媽辛苦了
3、孩子淘氣的時候別發脾氣,深呼吸幾秒後,蹲下身子對孩子說句:“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可以和爸爸講一講嗎”
4、定期組織家庭旅行,如果還有改變不了的疲憊、卸不掉的壓力,那就交給能舒緩情緒的一路風景吧
那麼,關於教育的黃金公式是“嚴媽媽+暖爸爸=孩子幸福成長”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