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扭轉孩子厭學、玩遊戲、拖延、懶惰,父母先要學會反焦慮和內耗

這兩天,跟幾個父母聊孩子厭學、玩遊戲和拖延問題時,我發現一個父母問題的共性,那就是因為孩子的學習,父母很焦慮和內耗。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父母比孩子還着急,還先一步情緒崩潰。

而崩潰的誘因,要麼是孩子沒寫一個簡單的作業,父母的內心戲是:之前我對孩子要求高,現在都沒要求了,就是讓他寫一個幾分鐘就能完成的作業,孩子就不願意。

還有一些崩潰的因素,是得知孩子上課沒有聽課,沒有記筆記,在學校恍惚的過。父母一邊擔心孩子學業要怎麼辦,又心疼孩子沒有好好上課,一向對自己要求高的孩子會如何內疚?

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能讓父母輕易崩潰的,不是生存壓力,不是生活中的千層浪,而是孩子的一句話,一次作業,一次叛逆甚至是一堂沒有認真聽的課。

此時的父母,已經被焦慮和情緒席捲,已經失去了理性的思考,眼裡只剩下了因為孩子厭學以及厭學帶來的連鎖負循環,還有一些被家長們放大後的恐懼。

比如說,沒有認真寫作業,會上升到這孩子要擺爛了,要停止拼了。之前那個奮發圖強,不知疲倦也要卷的孩子,徹底躺平了,眼見要完了。

被情緒裹挾的父母,此時看到的只是孩子不寫作業,不想學習,較之前鬆懈了,心裡想的,嘴上念的都是怎麼讓孩子恢復狀態好好學習。

卻忽略了,此時自己的焦慮已經無法看到孩子躺平時的動機和原因,只想着怎麼快點扭轉過來局面,只想着怎麼將孩子救贖。

完全沒有想過,孩子之所以玩遊戲,之所以厭學,之所以不想學習背後潛在的原因是什麼?背後的壓力又是什麼?自己是否存在教育理念上的誤區?溝通方向是否南轅北轍?

所以,在孩子厭學和迷戀遊戲時,我更願意去引導父母先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先記錄下跟孩子相處的細節和日常。

然後再從細節和日常中,找到一些孩子不願意學習的蛛絲馬跡,是因為壓力過大?還是一時的畏難心理?或者是完美主義的自我苛求,導致的過高要求與一時做不到的心理失衡?

孩子出現問題,一定是情緒先內耗,再引起的各種的逃避。

往往,孩子的崩潰以及過高的壓力,背後都離不開一個投射高壓力的父母。尤其是父母本身比較優秀,要求又很高時,明明優秀的孩子會倍感壓力,甚至是低價值感。

因為孩子無論如何努力,都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或者越努力時,父母給的目標上限也同步提升。

在父母看來,孩子既然有這個能力,那就應該更好一點,便嘗試挖掘孩子更多潛力。

父母大都有一個這樣的思維,那就是:孩子如果努力了,沒有達到目標,沒有關係。但要是孩子壓根沒有努力,而沒有實現目標,這個是父母萬萬不能接受的。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之前也是同款父母,每天盯着孩子學習的理由就是:如果我不盯,他會玩得更嗨,如果他是一個夠努力和自律的人,我才不願意管。

可盯的結果,不僅沒有讓孩子好好學習,沒有變得自律和勤快,反而更厭學,親子關係的矛盾也愈發衝突,而我也深陷焦慮和崩潰以及整日擔心中。

我想說的是,因為孩子學習而焦慮的父母,第一個要扭轉的不是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而是如何讓焦慮的自己,高度緊張和瀕臨崩潰的自己,及時抽身。

然後把時間和精力分散出來,多關注一下父母本身,嘗試讓自己緊繃的情緒鬆弛一下,先穩父母的情緒,先調整父母的心態和焦慮心理。

當父母焦慮和內耗,會把一件特別小的事的放大,會因為孩子一個不學習的舉動,就覺得天塌了,會恐懼到這孩子是不是要完了?他以後要怎麼辦啊?他的前途是不是戛然而止了?

這時,父母的焦慮和內耗已經成了新的問題,甚至比孩子不學習這件事更嚴重。因為父母的言行舉止,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情緒。

尤其是當孩子焦慮和內耗時,如果父母比孩子還着急,還崩潰,就相當於在孩子的傷口再灑一把鹽,孩子不僅要面對自己的崩潰,還要安撫父母的崩潰,甚至還會因為父母崩潰而產生內疚,導致孩子更加內耗和擺爛以及厭學。

孩子會覺得這萬惡的學習,讓父母失望,讓父母傷心,讓自己難受,就會更加厭學,沉溺於虛擬的遊戲世界,尋求安穩和即時快樂。

厭學的孩子,之所以更厭學,背後往往有一個高壓力,高要求和高焦慮的父母在推波助瀾着。

反倒是父母在焦慮和內耗時,向內求,關注自己,積極嘗試放下壓力,放低姿態,放下訴求時,孩子的各種厭學、叛逆、拖延、懶惰都會漸次淡化,直至消失。

這很神奇,也很魔幻。因為沒有一個孩子不願意上進,也沒有一個孩子不願意變得更好,父母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學會放下焦慮,放下期待,放低姿態,回歸到關愛自己身上。

父母學不會關注自己時,就會把自己的焦慮和內耗疊加給孩子,孩子回歸自驅力更遙遙無期了。

所以,父母先放下焦慮,先結束內耗體,孩子真的會好。相信才會看見,而不是因為看見才去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