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事兒,會讓你的孩子真的贏在起跑線上?

如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大部分的父母,無論他們身處何位,收入幾何,能力強弱,都一直被這個問題困擾着,常常在糾結、思考,並為之努力、掙扎,從中得到的有痛苦、辛酸,也有寬慰和幸福。

以下九件事對你的孩子真的贏在起跑線上至關重要:

第一條:父母的知識儲備水平。當今社會,衡量知識水平的基礎指標是文憑,如果父母是大學生,那麼至少父母的知識量是不缺的,並且有自學能力,能給孩子一定的輔導和引導。

第二條:科學的胎教。其實中國的虛歲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從母親懷孕四個月到孩子出生前,這段時間孩子對外部是有感知的,所以一定程度的胎教可以讓孩子在出生前對事物有朦朧的感知。

第三條:啟蒙教育。從小接觸唐詩宋詞元曲等傳統文化,以及接受琴棋書畫的熏陶,對孩子的素質教育有很強的潛意識作用。引導他們去感知文化的魅力,對於啟蒙教育起到關鍵的作用。

第四條:對孩子的健全人格的教育。按心理學標準,擁有健全人格的人群並不多,有些成年人,甚至活了一輩子,都不一定擁有健全人格。所以作為父母,仍然需要自我學習健全的人格,摒棄以往一些陋習,與孩子共同成長。以後有機會再給大家分享關於健全人格的一些心得。

第五條: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重點在於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陶冶孩子的情操,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引導孩子尋找到生活的美好(興趣愛好)。從而發掘孩子的天賦,甚至可培養成為孩子長大後的謀生技能,至於孩子將來的人生規劃,父母給到一定的建議和引導就可以了。

第六條:讓孩子成為懂事的孩子,而不是聽話的孩子。從小對孩子樹立對事不對人的做事原則培養孩子對正確做事原則的判斷,而不是因為血緣關係或對方的身份去盲從。這條關鍵在於,父母首先需要規範自己的行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大部分孩子的行為都來自於自己的父母,其中也包含壞的行為。

“懂事”的孩子,是理性的做事原則,不在於對方的身份,更在於事情的本身。例如父親在公共場所的非吸煙區吸煙,這事本身父親就是錯誤的,應引導孩子指出父親此事的不對,而不是因為父親的身份而沉默不語。而“聽話”的孩子則剛好相反,聽話是感性的做事原則。孩子擁有獨立的、有主見的人格,以及對事物的是非判斷都源於“懂事”而不是“聽話”。

所以,父母以“聽話“”作為評判孩子的標準,會造成孩子對家庭、父母的依附力強,比一般孩子晚熟,這樣會造成孩子的獨立性以及創造力方面會相對較弱。

第七條:科學的知識教育。對於學習知識,理想的是三條線並行。

第一條: 家庭。家庭的知識性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但深度方面應把握興趣邏輯,盡量杜絕填鴨式教育,更多的是傳授科學的學習方法,例如好的學習習慣,做好預習、複習、自習、上課的專註度,問題及時解決等等,課後儘快融匯貫通,並在知識學習中培養興趣學科。

第二條: 學校。這就交給學校了,好的學校一直都是大家追求的目標,這裡就不再展開闡述。

第三條: 一對一家教。有條件的家庭,可以考慮優質的家教老師,針對孩子的學科短板進行一對一的家教學習,這種主要是補充式的學習。

第八條:陪伴孩子,與孩子成為朋友。父母與孩子到底什麼樣的關係更能幫助孩子的成長?其實不同的階段,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是有區別的。孩子獨立性弱的時候,父母更應承擔保護者或者監護者的責任,要儘可能的守護在孩子身旁進行陪伴。如果每個父母都擔負起自己的責任的話,留守兒童是不存在的。

孩子個性慢慢變強,父母也應該慢慢給孩子的個性發展留出空間,身份要從保護者、監護者退到好朋友的位置,而且這個身份會隨着孩子的成長而發生變化。對於孩子的學業,事業、戀愛,結婚生子,應像朋友一樣給予中肯的建議、最大的支持,和足夠的尊重。

第九條:旅行增長見聞。“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機會讓孩子多出去走走,到處增長見聞,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家庭有條件可以選擇出國旅行,特別是到發達國家旅行。從旅行中感知現代發達文明的模樣,學習西方文化優秀的部分,能讓孩子更加理性、科學地看待世界,這也是孩子能贏在起跑線的又一砝碼。

那到底起跑線的核心是什麼?其實起跑線的核心就是家風家教。而家風家教的老師就是父母。

孩子的教育,學校其實能做的僅僅是灌輸知識,真正的大部分教育來自家庭,家教實際才是教育最核心的部分。只有父母的思想、思維、格局、行為規範、道德等方面有一定的水準,孩子才能真正地贏在起跑線上。

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都做不到的,為何苛求孩子能做到呢。理性科學地對待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才會有好的結果,最終我們才能擁有更好的家風家貌。#頭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