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一起成長》:玩卡片遊戲,輕鬆提升孩子專註力

來看看這樣的場景:

孩子早晨起床,自己把被子疊成了豆腐塊......

小寶自己專心地玩積木,玩了2個小時......

大寶吃完早飯就開始做暑假作業,接着安靜地看書,摘抄好詞好句,接着寫日記......

這樣的孩子你想不想要?

為什麼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能優秀到穿破天際?

你有沒有發現,優秀的孩子可能性格各異,但一定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高度專註。

從前聽到學霸說“我沒什麼特別啊,就是該玩的時候玩,該學的時候學”總覺得好凡爾賽。現在想想不正是這樣嗎?能專心玩的孩子,長大了也能專心學,這世界有什麼難事,是專心克服不了的?

我們每天因為孩子拖拖拉拉、丟三落四、注意力不集中而苦惱,不都是因為孩子的專註力不夠嗎?

教育界認為,孩子天生是專註的,只是在環境(包括過於關心孩子的家長)的影響下被破壞(在此深深地自我檢討3000字......)

好了那麼問題來了,專註力都已經被破壞了,時間又不能倒流,就算倒流,估計要做到完全保護專註力,本身就不太可能啊,那怎麼辦?

那我們必須採取些什麼行動,來重塑孩子的專註力呢?

讓我們先全面理解一下“專註力”這個詞。

我們往往知道專註力代表着穩定的注意力,而注意力的背後是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我們常常會要求孩子“你坐好啊”“你認真點啊”“你別亂看啊”。

實際上,專註力還包括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那就是調節能力——無論任何事,我們的注意力總是有限,也無法永遠控制環境,但是專註力好的孩子,會有一種持續投入,不斷從中獲取興趣的調節能力,這種能力至關重要。

當我明白專註力的重要性之後,實際上我翻閱了國內外許多關注關注力、控制力、調節力方面的書,鴻篇巨製當然是很有道理,但操作起來才發現只有一個字,難!兩個字,很難!三個字,算了吧。

我們缺少的不只是認知,更是實操的方法,手把手的方法。

這就是為什麼今天,趕在暑假剛剛開假之際,我必須給爸爸媽媽們推薦下面這本書的原因。

《與孩子一起成長》,是一本很特別的書,說它是遊戲卡片也可以,說它是親子關係的輔導書也可以,說它是孩子專註力訓練的記錄冊也可以,因為當你拆開它,就會看見56張“一念卡”,一本《與孩子一起成長指導手冊》以及《成長手記》。

56張親子互動卡片——“一念卡”

卡片是一種神奇的表現方式,在有限的空間中,既有圖又有文字,可以任意組合、排序,可以抽取、便於攜帶,是最適合遊戲的小工具。

書的作者之一陳曉,曾經主持和參與多項省市級科研項目,主要研究家庭養育(兒童青少年心理成長、親子關係和父母成長課程)和正念實踐研究;另一位作者張祺玲是倫敦大學學院兒童發展碩士,使用書籍+卡片的方式,具有很明顯的應用心理學特色。

“一念卡”的玩法有三種,可以按順序,一天一張地玩;可以抽籤,隨機地玩;也可以按照背面“經典卡”“友善卡”“拓展卡”來玩。

無論用什麼方式玩,我們會發現:

經典卡的作用,用作者的話說,就是培養“小小偵探家”,通過眼耳口鼻手,去感知世界,幫助孩子們提升觀感能力(相信大家在孩子們還小的時候,都會特別注意培養他們對世界的感知能力,只是當時我們可能更加隨性,缺少系統性),而“一念卡”則會給我們帶來系統的培養方法(後面的《成長手記》還有這方面的驚喜);

玩友善卡的過程,被作者形容為是尋找隱形的“寶石”,這個“寶石”就是“愛”,引導孩子們主動發現自己和他人身上的閃光點。這對於二胎家庭實在太重要了,每次大小寶打架的時候,我都會和她們說“要愛姐姐/妹妹呀!”問題是:“愛是什麼!”這就是世界未解之謎啊,無數成年男女們浮浮沉沉都搞不清楚的問題,怎麼可能讓兩個乳臭未乾的小毛孩了解呢?別放棄,用友善卡,會產生有趣的化學反應。

“拓展卡”則是“今天我們來做點不一樣的事情吧”的最好載體,培養孩子們善於“發現美好”“關注生活細節”的好習慣。暑假時光漫漫,作為雙職工家庭,沒法時刻陪在孩子們身邊,每天出門前給她們布置一下“今天要觀察的特別課題”,然後回家聽她們嘰嘰喳喳地分享,哇塞,突然覺得好充實有沒有?

《成長手記》

有朋友問,卡片雖然好玩,可是效果怎麼樣啊?會不會太零散了?

問得很好,你想到的作者也想到了。

於是卡片之後配備有《指導手冊》還有《成長手記》,要系統效果的朋友們可以先看《指導手冊》,再看看《成長手記》。

成長手記的第一部分,是每張卡片的使用記錄,可以記錄三次不同的使用情況;第二部分是一共8周的訓練,每周有一個主題,每個主題後面是配套使用的一系列“一念卡”,共同組成了本周的學習計劃(8周,乘以每周7天,所以一共56張“一念卡”),每一周的主題學習,會讓孩子在一個側面的專註力/感受力/調節力得到集中提高。

我們以第三周的練習為例:

首先,我們記錄下本周的練習時間和玩法。

記錄下孩子的專註力變化和生活、學習方面的變化。

接着針對親子互動進行反思。

以上步驟是每一周開展練習前的準備工作,目的是不斷循環鞏固我們對專註力的記錄、孩子表現的記錄和親子互動的情況分析。

接下來,是關於本周的專項訓練。

第3周的訓練是“嗅覺”。

通過遊戲準備、過程記錄、最後的開放式問題,從不同緯度強化孩子“嗅覺”的敏感性。

最後是做一個本周綜合評估。

根據科學研究,養成一個好習慣的最短周期是7天,也就是重複7次相同的動作。整套練習共8周,應該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孩子“專註”“發現”“觀察”的概念,讓他們有意識的關注身邊的事物,同時,通過記錄,鞏固我們對專註力的關注,幫助我們更直觀地看到遊戲的效果,也便於我們間隔一段時間進行對比,有反饋才會更有信心和動力持續下去。


在使用了一周之後,我感覺到這本《與孩子一起成長》最為精髓的地方在於,通過極其方便的實操方法,將靈活的卡片和系統的培養(包括記錄)結合在一起,在具體的內容上,抓住了專註力的兩大關鍵——“感覺”和“呼吸”,用非常方便操作的方式集合在一起。

要用好這整套書+卡片工具,除了運用《指導手冊》和《成長手冊》的記錄之外,在玩卡片的過程中,爸爸媽媽一定要注意和寶貝們互動。卡片不是給孩子做測試的“題庫”,而是我們和孩子互動、培養感情的介質。千萬不要用着用着就開始找孩子的缺點和不足,“你怎麼聽不到呢?怎麼會聞不出來呢?”只會讓孩子排斥練習。

我們不但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更要主動地和孩子分享我們的感受,接受孩子的提問,這樣才能讓卡片產生最大的效用。

當我們把專註力遊戲作為生活中有趣的小插曲、小習慣之後,會發現投入、愛和美好,真的就在身邊,需要的只是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