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


——《悅享聽·財務自由之路》595

今天呢,我們開始講一本書,叫《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你說《財務自由之路》的課程為什麼講孩子教育的話題呢?你想:我們為什麼要實現財務自由呢?很多人實現了財務自由是不是就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可以陪伴家人,那個時候你經濟自由了,時間也自由了,但是孩子見你像仇人似的,或者說沒有很親密的那種關係——你覺得這個財務自由有意義嗎?另外呢,我們現在在陪伴孩子去阿拉斯加的游輪上,我也知道自己需要在這方面去成長,在陪伴孩子的這段時光去好好實踐一下,所以我講這本書呢是和大家一起來學習。

作者金伯利·布雷恩是情感引導式教育的兒童教育專家,她提出來:你本人是比任何玩具都更讓孩子喜歡和着迷的。也就是說: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智力玩具或者電視節目,他們最需要的是你,他們真正最看重的是和你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因為人需要被重視、需要情感安全感上得到滿足,所以需要和父母單獨相處而不被打擾的時間,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親密的關係。

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存在很大的障礙或者是問題,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在對孩子的管教中,父母經常會踏入一些誤區:

第一個誤區就是控制型父母,或者是放任性父母。控制和放任是父母針對不乖的孩子的兩種選擇:控制型父母通常採用懲罰的手段,而放任型父母就是兩手一攤放棄管教。

比如孩子在肯德基和其他小朋友一塊玩滑滑梯,玩得特別開心,這個時候到點了到吃飯的時間了,你叫孩子回家吃飯,孩子不幹。這時有的父母反覆說幾遍,發現孩子還不聽就強行帶着孩子走,那孩子就鬧、就哭。有的父母就會說“你再哭,再不回去以後就不帶你來肯德基了”,或者說“你要是再哭的話回家就不允許再看電視了”。

這種就是控制型父母,用控制型的方式對待孩子。那孩子長大以後會怎麼樣呢?通常會有幾種情況:要麼他會變得特別懦弱,因為他從小就被控制嘛,就喪失了自信,而且長大以後是一個很容易被恐懼感控制的人;另外一種呢會變得特別有控制性。你見沒見過周圍有那種控制欲極強的人啊?但你發現他長大了以後,這個世界上能為他控制的事多嗎?很少,所以這樣的人就很缺乏安全感,而且會特別痛苦。

那你說:採取強制措施不行,那就放任吧,發揮孩子的天性,順其自然——這樣就會帶來溺愛的一種結果。比如到吃飯時間了他還想玩,你就讓他繼續玩,又玩了很長時間。一方面吃飯不規律,對身體也不是很好,再一個呢?孩子就沒有規則的意識了。

也有的放任型父母在孩子哭鬧的時候說:“沒事,不管他,他哭就當練聲了、鍛煉身體了。”甚至有的父母說:“孩子一哭你就馬上去管他、馬上去抱他哄他,那會不會讓孩子養成依賴啊?”

用這種方式來控制的父母,實際上不管帶來的問題會更大,也就是孩子長大以後呢,他出現的問題是:他會極度缺乏團隊的歸屬感,因為在他很傷心的時候得不到支持和安慰嘛,所以長大以後會過度具有依賴性。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有可能會加入一些缺乏責任感的團體,比如說混幫派啊混社會啊,因為他在這裡面能找到自己的一種歸屬感;更為嚴重的有的會出現網癮啊或者獨癮(河蟹)啊。為什麼這類孩子很容易上癮呢?是因為他沒有歸屬感嘛!他只有在那個環境之下才能夠找到自己的歸屬感。

那你說:“這父母也太難當了,管也不行,好像不管也不行。”後面會談到方法,也就是你要埋下種子。比如我們現在帶孩子到哪兒去玩,不管孩子玩得有多嗨、多麼不願意離開那個環境、那個場所,但是我愛人只要一說:“到點了,我們要回家了。”絕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會乖乖跟我們一塊回家,就是因為她會埋下種子。

比如說要去肯德基之前,她就會跟孩子說:“我們玩多長時間,然後到幾點我們就回家吃飯。”到了肯德基以後還會再重複說,快到點之前15分鐘或者20分鐘她還是要提醒孩子“還有多長時間了啊,我們要回家吃飯了”。一開始到點了孩子還是不願意離開,那媽媽還是會耐心地跟她說:“我們已經說好了啊,到點要回家吃飯的。”有的時候孩子會講條件,說:“媽媽,我再滑兩圈兒。”那可以讓她滑兩圈,說“那再劃兩圈我們就回家了”。往往N次以後你會發現:只要媽媽一說“我們到點了要回家了”,孩子就會開開心心地跟媽媽一塊兒回家——這是一種習慣。

實際上不管孩子多小都要和他去溝通,不要認為他聽不明白。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學會了:任何事情和問題是可以通過溝通來解決的,因為孩子一開始還沒有學會去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表達自己的需求。

實際上這個話題是應該由我愛人來講的,因為她才是真正的在這方面的專家和踐行者,我們明天見。

#耶格系統# 為您提供長期、持續的個人成長方面的培訓,本系列屬於#耶格系統# 文化的一部分,是#汪廣輝# 導師在喜馬拉雅同名專輯的文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