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個互動型父母 —兒童家庭語言訓練師教你帶寶寶學說話

2020年11月25日22:04:03 育兒 1521

一、什麼是兒童語言發育遲緩?

兒童語言發育遲緩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兒童口頭表達能力或語言理解能力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的正常發育水平,已經成為學齡前兒童最常見的發育性問題之一。

0~3歲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兒童語言發育的關鍵期,在此期間進行早期干預,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兒童語言發育的一般規律是怎樣的?

一般來講,正常兒童在大約1歲時能理解並開始說出第一個詞如爸爸、媽媽。1歲後詞彙量增加較快,1.5歲以後詞彙量的增加更為迅速,進入詞語爆發期,詞彙增加到50個以上,此時兒童出現了兩個詞語的組合即短語或三個詞語的組合即句子。

2-3歲時詞彙明顯增多,用詞較恰當,並能表達自己的情緒、希望、興趣等,能在交流中靈活應用已學詞彙表達自己的意圖。

3歲時會說簡單的句子,會遵循連續的2-3個指令,並且逐漸學會用代詞。

4~5歲時掌握語法規則,他們能主動參與對話交流,儘管有一些發音不清晰,但陌生人基本能夠聽懂。會講故事,遵循3個以上連續的指令,對問題“誰、何處、什麼”能夠作出應答,喜歡問為什麼。開始出現更複雜的語言形式,如條件句(如果……那麼……)、連接詞(因為…所以、但是…),能更為熟練地表達自己的意圖和思想,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適當的語言進行交流。

三、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1、早產兒:早產兒語言合併其他發育問題所佔比例明顯較高,這可能是因為早產兒在宮內發育不成熟,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後,容易導致發育異常。

2、家族史:研究顯示有語言障礙家族史的兒童更易患病。

3、家庭環境:年輕的父母常忙於工作缺少陪伴兒童的時間,隔代育兒方式為現社會常見現象,大部分祖父母或保姆為文化程度較低且帶有明顯方言的老人,育兒知識陳舊,缺乏和兒童交流互動的方式方法。值得關注的是,留守兒童在語言發育遲緩程度明顯高於其他患兒。

4、屏幕時間:屏幕時間是孩子看電視、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任何屏幕的時間。孩子的屏幕時間越多,他與別人的互動時間就越少。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能從電視上“學會”一些語言,但是孩子通過這種方式學到的語言表達,往往不太明白該如何使用它。

5、環境變遷:細心的父母會發現孩子在自己熟悉的環境溝通的意願比較多的,而在陌生的場所他們往往會很少與人交流。而過多的環境變遷比如:搬家、換幼兒園等會打斷這種聯繫,使得孩子的交流對象突然中斷。

四、您屬於哪一類型的父母?

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方式不盡相同,我們可以根據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方式把父母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保姆型:這一類父母往往在孩子還沒有向他們明確表示出自己的需求時,就已經做了自己的預判,並且滿足了孩子的所有需求,孩子只需要“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們不需要提要求、要幫助、問問題等,因為這些需求已經得到滿足了。

2、話癆型父母:這一類父母往往會在孩子周圍說個不停。例如:孩子在玩火車軌道時。他則會在旁邊不間斷地“配音”,會問火車開去哪裡呢?它會不會去山洞呢?我覺得它會開到河邊等等。這類父母說的話往往有長有短,沒有停頓,因此孩子無法對他們的問題或描述做出自己的應答。

3、老師型:這類父母往往覺得隨意的玩是“沒有意義的”,因此他們會抓住一切機會“教”孩子“知識”。他們認為積木就是用來搭的。而書就是用來看的,因此他們在看到孩子把積木放到玩具小推車裡推着走,把書一本本疊起來搭高高,他們就會急着告訴孩子該怎樣玩玩具。無論孩子玩得多麼開心,他們會堅持孩子立刻糾正自己的“錯誤”玩法而採取父母告訴他們的正確“玩法”。他們會給孩子機會應答,但是孩子只能以他們所期望的方式做出應答。

4、互動型:這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伴。孩子總喜歡找他們玩耍,他們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是一來一往的,平衡的,並不是某一方在指揮着另一方。父母給孩子充分的機會參與和應答。父母與孩子有着共同的興趣,這類父母會用孩子的玩法在互動中把自己變成孩子的玩伴,然後在交流中針對孩子的興趣加入合適的語言。

五、為什麼要做互動型父母?

“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童語言干預模式是當前世界上最循證有效的干預模式,孩子的語言學習如果沒有父母的參與,效果就非常有限。如果父母學會了幫助孩子發展語言和溝通的技能,並把他們運用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那麼孩子學習語言的機會將大大增加,他們將時時刻刻在學習語言和溝通。總之,互動型父母構建的家庭語言環境有利於兒童語言發育,進而促進孩子智力發育。

六、如何做互動型父母?

1、成為孩子最好的玩伴應遵循的原則

父母應該與孩子成為最好的玩伴,而不是“老師” “保姆”或“解說員”。父母應該和孩子做到“同看,同說,同玩”。同看--看孩子想看的;同說—說孩子想說的;同玩—用孩子的方式玩。

2、成為孩子最好的玩伴的方法

(1)一看——面對面地觀察孩子

同孩子面對面,能幫助父母觀察孩子的興趣所在,便於父母理解孩子的話,讓孩子感覺被聆聽和尊重,也便於孩子理解父母所說的話;增加父母的和孩子的視線交流,便於孩子觀察父母的表情和動作,也便於孩子模仿父母所說的話。

(2)二等——耐心地等待孩子表達

①掌握孩子的節奏:父母在互動中需要等待孩子來表達自己,但是等待的時間又不能太長,否則孩子的注意力會轉移。當充分等待後,孩子還沒有嘗試溝通時,父母應該把孩子的需求表達出來,然後在等待孩子的應答。及時給與表情的鼓勵;父母需要在等待時看着孩子,同時給與期待性的微笑。

②看得見,夠不着:父母可以把孩子想要吃的食物或想要玩的玩具放在一個透明的盒子里,孩子可以看得見,但卻夠不着或打不開,這樣孩子需要這些東西時,就會用他所會的溝通方式向你表示他的需求。

③每次只給一點點:父母可以把孩子喜歡的食物分成小塊,每次給他一點點,這樣他每次需要時都是一個啟動溝通的機會。在玩一些拼搭性的玩具時,父母也可以每次遞給孩子一片拼圖或一塊積木。因為孩子需要完成整個遊戲,他就需要反覆向你提出要求。

④故意犯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故意犯錯。例如:你給他飯,卻“忘了”給他勺子。你的孩子會很喜歡發現你的錯誤並向你指出的,這樣也可以提供更多的理由讓孩子啟動交流。

⑤不能獨立完成:父母還可以提供一些孩子無法獨立完成的遊戲,如:吹泡泡,需要上發條的玩具等。因為這些遊戲沒有父母的幫助,孩子沒法玩,因此也就創造了很多孩子向父母啟動溝通,表達需求的機會。

(3)三應——對孩子的表達做出及時和恰當的應答:

及時:父母常常希望在互動時孩子能表達到他們所期望的水平,而忽略了孩子其實已經在用他的方式表達了,因此父母往往沒有對孩子的溝通作出及時的應答,而是執意等到孩子給出父母期待的答案才給與回應,結果孩子很快就失去了與你繼續互動下去的興趣。

恰當:父母在與孩子互動時,要突出關鍵詞,並且重複關鍵詞,必要時可以加入視覺刺激,比如表情和動作,這樣能讓孩子更容易聽懂你說的話。

你學會做互動型父母了嗎?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錢最愛這3種人,因它有靈性 - 天天要聞

錢最愛這3種人,因它有靈性

在生活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一點人盡皆知;錢,是每個人都渴望擁有的,無人不愛錢!有了錢,父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會更有底氣;有了錢,孩子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也能沒有後顧之憂。
《繾綣成煙,藏於模糊記憶間》 - 天天要聞

《繾綣成煙,藏於模糊記憶間》

流年似箭,彈指間,歲月的車輪已匆匆駛過。那些曾在生命中出現的人,那些刻骨銘心的事,都在時光的打磨下,於記憶里漸漸模糊,如同褪色的老照片,只留下斑駁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