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竇文濤在武漢大學演講時,提到一個觀點:
感恩不只是人品、品德問題,還是智力問題。
人,容易忘恩負義。
對於別人的援手,要麼理所當然,要麼事過則忘。
智慧越高的人,越明白感恩的力量,他們能做到知恩於心、感恩於行。
01
- 感恩的人,懂因果定律。
中科院陳凱先院士說:不是因為有了收穫才感恩,而是因為有了感恩才有收穫。感恩,是獲得幸運和成就的開始。
層次高的人懂得,感恩是因,收穫是果。
日本企業家松下幸之助經商不久,從一位老前輩那裡聽到了一個故事。
在一個小鎮上有一家很棒的點心鋪。
有一天一個乞丐來了,要買一個豆沙包。
可是豆沙包都是一袋一袋賣的,店裡的小夥計正在犯愁怎麼賣一個給乞丐。
這時,老闆主動過來招待,遞了一個豆沙包給那個乞丐。
乞丐走了以後,小夥計一臉不解地請教老闆:“為什麼今天您要親自招待那個乞丐呢?”
老闆這樣回答:“今天那個乞丐想要嘗嘗我們的豆沙包,他拿出的那一點點錢可能是他的全部家當,這是一種信任,更是一種恩惠,對這樣的客人,理所應當由我親自去招待,才能表達我的感恩之情。這就是經商之道。”
松下幸之助一生銘記的這個故事,明白了經商需要有感恩之心的真諦。
松下幸之助以後也是秉承着感恩之心去經商,從而成為了日本最知名的企業家。
“恩”之一字,“因”在“心”上,表示因果相承。
忘恩的人,容易忘記別人的托舉,有一點成就都覺得是自己的功勞。
認知高的人,卻能看到前因。
佛像手工藝人@陳一帆提到一件往事。
他很早時,就跟隨一位廣州的師傅,學雕刻佛像。
後來,電商興起,他覺得這是一個好時機,就自己成立了一家工作室。
雖然自己單幹了,他每一次還是會勻出一部分業務給師傅來做。
有一次,一位東南亞的華裔老闆找他訂了大批量的佛木雕、佛石雕,他也毫不猶豫地把這大單推給了師傅。
老闆問他為什麼有錢不自己賺。
他笑着說,得回報師傅的教導之恩。
過了一段時間後,這位老闆親自帶着幾個朋友過來登門拜訪,下的訂單量比之前那單多了十幾倍。
這位老闆當著幾個朋友的面,把他和師傅的事簡單說了一遍,然後說道:憑這點,這小夥子我信得過,你們放心把單子交給他。
他也正因為這筆單子,事業徹底騰飛起來。
他不無感慨道:不忘本、不忘恩,就是在給自己積累資本。
世間之事,環環相扣。
一個人智慧越高,越懂得因果定律。
不忘來時路,不忘飲水思源,好運才會一次又一次眷顧你。

02
- 感恩的人,懂守恆定律。
作家瑞安提出過一個名詞,叫“慷慨的循環”。
意思是,美好的事,總會因為感恩而循環流動。
1931年,13歲的南懷瑾以全校倒數第一的成績從小學畢業。
父親對此大為氣憤,當即命令他去商店做學徒工,但南懷瑾卻誓死不肯。
就在父子倆較勁的時候,浙南儒師朱鵬看中了南懷瑾,主動收他為學生。
此時的朱鵬早已疾病纏身,本不適合繼續教授學生。
他卻堅持每日帶南懷瑾上早課,說國文,講經學義理。
兩年後,朱鵬病逝了。
可就是這短短的兩年,南懷瑾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基礎。
隨後他便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浙江國立藝術院,開始一飛衝天。
等到他小有名氣,就立刻回鄉為老師編撰文集、詩集,完成了老師遺願。
後來,南懷瑾聽聞朱鵬的兒子失業,他不僅時常接濟對方,還為他四處謀工作。
在南懷瑾的幫助下,朱家得以安穩傳承下去。
朱鵬給到南懷瑾的這一份善意,最終又回到了自己身上。
正如星雲大師所說:能量的循環始於感恩。
越有智慧的人,越會心懷感恩之心。
萬物守恆,你為我付出,我懂得回饋,那一份美好自然就流轉不息。
作家邁克爾在著作《房地產交易商的晨間奇蹟》中寫道:“你所讚賞的,最終會反過來讚賞你。表達你的感謝,你就會擁有所渴望的一切。”
在他還是某交易所小職員時,遇到過一位十分嚴厲的上司。
其他同事都憤憤不平,邁克爾卻從無怨言,認真地幹活。
這位上司問邁克爾:為什麼你不和我鬧情緒?
邁克爾誠懇地說:我非但不怨您,還很感激您,沒有您,我不會對自己的要求這麼高。
上司聽完後,開始對邁克爾重點培養,邁克爾也更珍惜眼下的工作。
我們常說:世界一個圓,一切都守恆流動着。
你感恩什麼,世界就會回饋你什麼。
給到感激,就能換回更多幫助;付出真心,就會得到更多真情。
多念別人的好,常修自己的心。
總有一天,我們所期待的好運,也會流轉到自己身上。

03
- 感恩的人,懂吸引定律。
心理學教授鞠強曾經做過一個300人的實驗,分析一個人改變運勢的原因。
通過量化實驗,最終發現,排在首位的因素竟是感恩。
這是為什麼呢?
經過更深入的研究,鞠強教授發現,感恩心強的人,潛意識散發出的信息和氣場,為他們吸納了更多貴人。
教授因此得出結論: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關鍵是增強感恩心。
記恩一寸,情長一尺。
越是懂得感恩,人脈就積累得越多,關係網也就越密。
你捨得勻出自己的利益,報答別人的幫助,別人才願聚集在你身邊,助你青雲直上。
如果自己吃肉,還不讓人喝湯,你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
說白了,感恩是一種為人的憑證、處事的信譽。
梅蘭芳能成為京劇大師,除了自身的天賦和努力之外,他的背後還有個“梅黨”。
成員們喜愛梅蘭芳的表演,自發組織起來,為他出謀劃策、創作劇本、聯繫演出,出錢出力。
李宣倜便是“梅黨”中人。
李宣倜家境優渥,喜歡看戲,對梅蘭芳極為賞識,幫他修改過不少唱詞,還接濟過梅家。
15歲那年,梅蘭芳不幸染上了白喉病,仍每日帶病堅持演出。
李宣倜得知情況後,心急如焚,找到梅蘭芳的祖母質問,梅蘭芳病得這麼重了,怎麼還登台演出?
祖母頓時淚下,嘆息道:“我們全家都靠這孩子每天唱戲賺的8吊錢來養活。他一天不唱,一家人就揭不開鍋。”
李宣倜當即吩咐:“那好,從明天起,你每天派人到我家去取8吊錢來馬上送孩子去治病,治好為止。”
全家的生活來源有了保障,梅蘭芳得以在家安心養病。
梅蘭芳對此番恩情念念不忘。
後來因時局原因,李宣倜居在妻離子散,窮困潦倒,獨自一人蝸居在上海的小公寓里。
梅蘭芳知道消息後,每月資助他200元生活費,到上海演出,必先把李宣倜接來吃飯,依然畢恭畢敬。
許多人都為梅蘭芳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喜歡梅蘭芳的人更多,“梅黨”也更加壯大。
感恩,會幫自己養一個積極的磁場,這決定着與別人關係的遠近。
有恩情,就有聯結。
當你記人好、報人恩時,就會吸引眾多人脈。
說到底,心懷感恩心,就是胸中有遠見。
你回饋恩情而為別人鋪的路,有一天也會成為渡自己的坦途。
▽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講:忘恩是人的天性。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在於能不能克服這種天性。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會知恩記恩,藉此獲得源源不斷的助力,拿到進階更高層次的入場券。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