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陶淵明筆下的田園生活,羨煞了多少人?若不是為了生計,四五十歲就要回鄉了。
好不容易熬到退休,終於變成了自由人,回鄉的願望就變成了現實。
現實告訴我們,別急着回鄉,先學一學融入農村的規則,做好充分的準備。
哪怕你是農村出生的人,在城裡混了幾十年,也會有心智上的改變,回農村就得重新開始。
斗轉星移,老家不再是你印象中的樣子,就如魯迅在《故鄉》里寫的:“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
以下“三種忌諱”,悟透了,有備無患。

01
第一,忌諱“姿態太高”,需要做個普通人。
人有等級嗎?誰都會回答:“沒有。”
既然沒有等級,為什麼有人趾高氣揚,對窮苦人百般嫌棄。
就是在酒席上,也要論資排輩,位置坐得不對,還有人不高興,認為自己被冷落了。
敬酒的時候,也總是先向有錢有勢的人。
作為退休老人,在職場上,經歷了很多應酬。多半有這樣的經歷:年輕時服務於人,自己在低位;五十歲的時候,自己接受別人的服務,在高位。並且年紀偏大的人,在職場也更受尊重。
到了農村,就不一樣了。不管是誰,都是農人,多半是按照“長幼順序”來安排宴席,稱呼也是某大爺,某阿姨,而不是某局長,某主任。
再大的年紀,你也是村民一個,要服從村集體,也沒有什麼特殊化。
《增廣賢文》中說:“富貴不壓於鄉黨,宰相回來拜縣丞。”
你以為自己衣錦還鄉,到任何地方都被人尊重,其實不是這樣的,是你回到鄉里,麻煩村裡人接納,要主動去拜訪村裡的管事的人,還有一些長輩。
把姿態壓得很低,就像童年一樣,對誰都畢恭畢敬。這才是對的。
你到鄉里去做霸王,肯定是行不通的;你居高臨下,肯定會被人討厭。
北宋的王安石,不做宰相之後,在江寧隱居,絲毫不提自己的功勞和工作。和村裡的張公同行,還笑着說:“你是張公,我是相公,都一樣。”
回到原點,不僅僅是回到人生的出發點,還是心態降低到進入職場,變富之前。

02
第二,忌諱“張口就來”,需要做個甜嘴人。
魯迅在《故鄉》里,寫了一個叫楊二嫂的女人,張口就說:“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
接着,楊二嫂說:“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說不闊?嚇,什麼都瞞不過我。”
魯迅聽了這些話,真是無話可說了,便閉了口,默默的站着。
從溝通來看,隨口就來,肯定會得罪人,起碼會讓人很不舒服。
農村的人情世故也多,誰家有事,都聚在一起,扯一扯的機會,比比皆是。
人老了,要積口德。這是起碼是素質。不要以為自己到了農村,就可以變得婆婆媽媽。
農村有一種鳥,叫烏鴉,張口就“呱呱呱”。
烏鴉常常被人驅趕,活得很不愉快。
有一天,烏鴉主動搬家,說:“這裡的人,不歡迎我。”
一旁的鴿子說:“你不改變自己的聲音,到哪裡都一樣。”
做人,千萬不能做烏鴉。首當其衝的,就是避免“烏鴉嘴”。
不是人家迷信,而是人們習慣順着別人的言語去思考,壞話冒出來,就認為是壞事來了。
農村有句土話:“好的不靈,壞的都靈。”
退休老人回到村裡,要降低姿態,但是不要降低素質。還得繼續學習,提升自己的素質。
對於窮苦的人,也許你不想施捨,但是你可以多鼓勵。尤其是對人家的孩子,鼓勵之中,就是把兩家人的關係搞好了。
左鄰右舍,難免會有矛盾。有什麼事情,當面說,別背後亂說。農村的閑話,雖然不是大問題,但是言語的種類更多,傳播更快。
多美言幾句,和誰都關係不錯,人才有容身之處,人與人才能互相關照。

03
第三,忌諱“大量投資”,需要做個簡樸人。
古話說:“賺錢如銀針挑土,敗家如開閘泄流。”
別以為有退休金,到了農村,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開銷大了,是撐不住的。
很多老人,回到村裡,就大搞建設,修建新房子,投資農場,還開墾荒地等。以為自己還能大器晚成,或者給子孫留下一片天地。
事實上,很多人外出謀業之後,田地都已經讓出來了。要在農村投資,什麼都得花錢。比方說,租地;請人開荒等。
你對農村的發展不太了解,就大量投資,有可能功虧一簣。錢收不回來,養老就困難了。
在農村置業,不比城裡買房和租門面,可以轉讓出去。也許你一次投資,但是不成功,土地還是會荒廢,也難以有人接手。
根據自己的情況,到農村住一段時間,再考慮是否投資。投資多少,也得有限度。謹慎一些,日子簡樸,才能細水長流。

04
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孕育了我們,也可以容納我們。
可是回村的事情,要多番謀劃,避免到了農村,格格不入。
退休生活,要怡然自得,但更多是偏向於精神狀態,而不是生活本身。
同樣一片土地上,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沉默,有人嘆息......
只要你生活簡樸,待人親和,為人高尚,到哪都是好日子。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