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岩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當今岩茶圈,水仙肉桂是產量zui大,市場佔有率zui高,茶桌上zui常見的岩茶主流品種。
十處笙歌九處在,左右皆逢源。
作為基礎品種,喝過岩茶的人,幾乎繞不開水仙與肉桂。
平日在茶桌上,有一個基礎又常見的問題。
一直以來,讓很多新茶友覺得,說不清道不明。
雖然從大方向看,“香不過肉桂,醇不過水仙”一說,早已深入人心。
同時,肉桂的鮮明桂皮香,獨特辛辣感,多元化的茶香潛力。
再去對標岩茶水仙的溫柔醇柔茶湯質感,以及清雅的蘭香,也十分讓人記憶深刻。

遺憾之處是,很多人在喝了很多次岩茶後,到了茶桌實戰環節,和朋友們玩起“喝茶盲猜”遊戲時,還是會將水仙認錯成肉桂,或者是將坑澗肉桂猜成是水仙。
相信在喝了一段時間岩茶後,不少茶友會覺得,自己的水平已足夠分辨出這兩種主流品種的差別。
“都喝這麼久了,水仙肉桂還喝不出來嘛,不可能的事!”
於是乎,一旦猜錯,極為打擊自信心。
為什麼自己平時摸索出來的分辨方法,會頻頻翻車呢?
麻花想在此簡單分析一番,在這背後是因為很多“野路子”的喝法分辨法,從一開始就不靠譜。

《2》
一、“看湯色,肉桂的茶湯顏色更深。”
身邊有位熟人,給我們分享過心裡話。
在外面喝茶,如果喝了三輪茶,從香氣滋味還是拿捏不準哪泡肉桂,哪泡是水仙的話。
碰到這種特徵不清晰,分辨難度極大的猜茶局,他有一個絕招可以破。
即,看湯色。
湯色更深更紅的那一泡是肉桂。
反之,茶湯看着淺一分是水仙。
按這個法子盲猜,有超過9成的勝率。
聽完,麻花表示不相信。
若按概率看,10次能猜對6次就算不錯了。
因為,看湯色沒法鎖定具體品種。
影響岩茶湯色的根本原因,從來不是看品種。
而是看做青發酵程度、焙茶火功高低,以及一些沖泡因素影響。

發酵程度高一些,氧化發酵形成的茶紅素、個別茶褐素含量上升,湯色自然更深更紅。
而焙火時,茶葉內部的植物蛋白會發生美拉德反應,同時,也會順帶生出部分深色的、可溶於水的色素類物質,看着茶湯顏色更深。
焙茶火功高低,與湯色深淺,呈現正比關係。
在泡茶方面,投茶量、浸泡時間、擱置時長等,都會改變茶湯深淺。
畢竟,一泡茶悶久了,悶濃泡苦的茶,不論怎麼看都特別齁。
比起正常沖泡的茶湯,當你悶了2分鐘、3分鐘後再出湯,悶出來的湯色別提有多濃油赤醬了。
既然如此,麻花為什麼還要說,朋友這種大膽猜測的方法,能佔到6成的勝率呢?
這和肉桂的品種特點有關。
和水仙比,肉桂是灌木種,中葉類,採茶以中小開面為主。
初製做青環節,前期普遍是“多搖少吹風”,不像水仙那樣要“多吹風”促進葉表乾燥。
搖動頻率稍多一些的岩茶肉桂,發酵程度也會進一步跟上。
而發酵程度上去了,茶湯自然也更深沉一番。
所以,即便這種看湯色猜測的方法,出錯率很高,但在二選一前提下,也能出現一定勝率。

《3》
二、“肉桂是灌木,葉片條索更偏細小。”
千萬別被這種觀點迷惑。以春茶季的實際採茶、做茶觀察看,真實情況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以今年的春茶季為例。
從四月下旬到五一期間,有不少水仙、肉桂的採茶,出現了“撞檔期”。
即,黃金適采窗口期,都趕在那麼三、五天。
趁着天氣放晴,一邊是水仙、一邊是肉桂,兩頭都要搶采。
對茶農來說水仙與肉桂手心手背都是肉,難以割捨,不知道要顧着哪一邊。
茶廠面積足夠大,自家採茶人手安排足夠多的話,連軸轉,暫時還能兼顧下來。
要不然,只能排着隊,分先後去采。
要是先保自家水仙,等肉桂的採茶檔期調後,那麼,最終做出來的,干茶條索究竟孰大孰小,就不好說了。
更何況,採茶制茶是一項“靠天吃飯”的事。

水仙的標準青葉,對比同年份、同山場的肉桂,相對略寬略大一分,做青結束,揉捻完成,再加上後期焙火精製得出成品後,水仙的干茶條索粗壯的概率更大。
但凡事有例外,捱過秋冬與早春乾旱年的岩茶水仙,比起早些年雨水充足年份產出來的肉桂,後者葉張更飽滿舒展。
另外,還得看茶樹的具體生長情況。
等真正到了茶山,仔細觀察茶園情況。
你會發現,雖然同樣是水仙,各家的種植管理方式都不同。
有人留叢,有人將茶樹剪矮;
有人不除草,放任茶地里的雜草恣意生長,有人會在夏季安排工人進山除草……
所以,茶樹的生長快慢,也有細微差距。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茶葉。
所以,堅信水仙條索一定比肉桂看着更粗大、粗壯,很容易讓人看走眼。

《4》
三、“悶泡後,肉桂的苦澀更強烈。”
說實話,不管是什麼茶,悶了之後都會苦。
這種苦,純粹是被泡濃的苦。
優質好茶被悶濃之後,與劣質茶本身的苦澀存在明顯差別。
品質靠譜的岩茶,即便是被悶濃了,濃苦滋味進入口腔後,也能及時化開消散,不會長時間停留。
同時,還能讓人嘗出這杯茶是醇的,茶湯帶有膠質感。
咽下茶水,回甘在喉間擴散。
要是劣質茶,會出現又苦又澀的強烈刺激。
茶味不僅苦意強烈,還伴隨着尖銳的澀感一同出現。

強烈的澀味衝擊下,甚至會讓人出現喝茶之後,嘴巴澀麻感,非常不舒服。
茶湯味苦,湯水質地還很一般。
哪怕特意多投茶,刻意從頭道茶開始悶泡,湯感也不醇厚。
咽下後,也沒有任何回甘生津。
這套好茶劣茶分辨法,放之四海而皆準。
不論是水仙,還是肉桂,亦或者其他品種。
所有茶在悶了之後,茶味都會苦,但好茶不會隨便被泡澀。
將這點界定清楚,不難想明白,通過悶泡後茶味苦不苦來區分水仙與肉桂,很不靠譜!

《5》
岩茶圈內,猛地一下提到水金龜與梅占的香氣、滋味該怎麼分辨。
很多人估計一下子喝不出來。
因為它倆都是梅花香,同時茶湯還偏醇柔。
除了同時泡開兩款茶,在線對比,很難嘗出細膩差別。
但水仙肉桂不一樣。
水仙肉桂能順利走紅,成為岩茶當家品種,離不開自身品種實力。
特徵足夠鮮明,肉桂的桂皮香,水仙的蘭花香,截然不同。
你不可能從一泡水仙里,跨界喝出桂皮香,若有也只能是弄錯了泡袋。
茶湯滋味喝起來醇柔突出的是水仙,連泡四、五次,越泡到後面,茶湯下咽時浮現微妙辛辣感的, 則是肉桂。
不論何時何地,比起看外在條件,通過香氣滋味衡量,才是經典不過時的方法!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