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輕的父母已經認識到,現在患有焦慮、抑鬱的孩子多到非常可怕的程度,出於這方面的擔心,已經放平了心態,不再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有個年輕的媽媽說,我對兩個孩子已經不再要求分數、段位了,只要孩子能上學不出事就行了。也就是說,對孩子的要求已經降低到最低的標準。
從爭前恐後到無所謂的心態轉變,孩子是不是就不焦慮不抑鬱了呢?我告訴你,不見的。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分辨出好壞、大小、高低、貴賤、貧富的區別。也就是說,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有了社會等級意識,到了上初中,等級意識已經非常清晰。
許多孩子意識到,自己不能像父母那樣操勞,那麼無用,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地上學,將來有個好工作,能出人頭地。可是,學習這件事情是一種智力的較量,不是你想學習好就能學習好,想有出息就能有出息的。人的天分不同,大腦的開放程度不同,用腦的習慣不同,以及性格脾氣等不同,學習的成果往往不是努力的結果。
當想學習好又不能學習好的情況下,人就會焦慮,甚至會抑鬱。想學習好幾乎是孩子的天性,當努力無望時,各種不正常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就會出現。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這一點和孩子的本心是一致的。可是當看到孩子不是那塊料時,退而求次的做法似乎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引導不好,孩子照樣出問題。比如說,在今年的高考中,有的父母說,孩子,無論考的怎麼樣,爸爸媽媽都接受,只要參加就行了。
這樣的話對孩子的緊張焦慮有一定的放鬆效果,其實,內心裡的想法就,我接受你的無能。這同樣是對孩子的打擊。
那麼怎麼引導呢?兔子和烏龜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象喻。人生是漫長的馬拉松,跑的快動力足而耐久性低,不見的就是好事。跑的慢耐力久,不見的就是壞事。如果你能把道理講明白了,孩子接受了你的說法,孩子的心情才能平穩下來。
要知道,現在的孩子和過去不同,接收到的信息渠道比較多,許多孩子的努力並不是來自父母的鼓勵,而是來自對社會的觀察,當現實的自我與自我期待相差甚遠的話,也會焦慮和抑鬱。
現在有些學校舉行一些感恩父母的儀式,這種教育方式引導不好也有弊端。比如有個上初中的女生經常和媽媽說,你和爸爸養我不容易,我一定好好學習將來報答你。其實,這個孩子已經在如何報答父母方面產生了心理壓力,正是這個壓力產生了學習的動力,可是,學習是智力的競爭,不是你努力就能夠學了的,如果達不到目的,就會感到羞愧,也會產生負性情緒,這是需要當心的。
現在的教育有個很大的問題是三觀不正,五觀缺失。三觀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五觀是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三觀亂,五觀缺,是現代人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老師和父母在這方面有問題,那麼教育出優秀的孩子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