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200度近視,練眼半年成功摘鏡

2023年07月05日23:53:03 育兒 1414

防控有半年了,孩子終於摘鏡了,眼軸回縮了0.17,度數從200度降到75度,其中太多的辛酸淚,我也終於明白那些家有近視娃的寶媽們的感受!現在我總結一下我認為有效的方法分享給你們,希望能帶來些幫助:


1、 米子操轉眼訓練(每天1次)


雙眼向上看兩次;雙眼向左、右各看兩次;雙眼向左上、右上各看兩次;讓眼睛順時針、逆時針各轉三圈。


2、陽台望遠(每天20分鐘)


可以選陽光照射陽台的時候,站在陽台望遠,不要只是籠統的看樹或是看建築,可以去盯塔尖、避雷針、或建築物邊緣,像是對面樓房上層有幾扇窗?遠處牌子上寫的什麼字?望遠後可以閉着眼補充光照一會,也就是曬眼皮


3、看視力表


把視力表貼在家裡牆上,手裡拿着一根筆孩子站在5~6米外努力去看清模糊和清晰的分界處,盯視力表20秒再來看手裡的筆尖5秒,來回切換鍛煉眼睛調節力


4、多戶外多運動:


做不到時間很長的超大戶外,也盡量保證一天有2小時的戶外,放學或者課間都可以擠時間,平時上學的課間操,會告訴孩子不要在教室,多出去放鬆眼睛,孩子近視後,我們家多了很多爬山、露營、野餐的活動,基本到周末假期都會去綠色開闊的地方放鬆


5、緩解眼睛疲勞


養成早睡的好習慣,一天起碼9個小時,睡前10分鐘優貝益視冰貼,緩和下一天的用眼疲勞感,降低眼壓,增加鞏膜彈性


6、調整用眼時間


看書學習20分鐘,就休息5分鐘,用計時器提醒。不光是寫作業看書,看電子產品練琴這些需要近距離用眼的都要控制時間


7、調整用眼姿勢


學會用護眼燈拉遠鏡等輔助工具。光線亮度在500lux以上比較好,寫作業坐姿和握筆姿勢都要端正,我家就會寫着寫着頭就離作業本越來越近,只能時刻提醒。

8歲200度近視,練眼半年成功摘鏡 - 天天要聞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到黃昏——陶為祥原創七言律詩十三首 - 天天要聞

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到黃昏——陶為祥原創七言律詩十三首

陶為祥,男,漢族,昵稱老壽星,1932年生,江蘇鹽城阜寧益林鎮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華作家詩人編委,邀聘中國詩書畫家藝委會副主席,中華旅遊詩詞研究會名譽理事等,現任阜寧縣詩協名譽理事,濱海縣黃海詩社顧問。累作詩詞14000餘首,成書七集。詩詞入選全國大部頭編
《翦商》的作者,一場大病後“重生”了 - 天天要聞

《翦商》的作者,一場大病後“重生”了

從北京地鐵14號線的將台站到798藝術區,距離將近3公里,步行需要30分鐘左右。這是一段算不上多遠的路程,對慣於行旅的人來說更不在話下,但若是一個剛與鬼門關擦身而過的癌症患者,走起來就未必那麼容易了。
育兒|醫生談小兒如何順應節氣調養? - 天天要聞

育兒|醫生談小兒如何順應節氣調養?

養娃不容易,您有難題別著急!媽咪寶貝育兒幫,大家一起來幫忙!2024年每周一晚七點,天津經濟廣播《媽咪寶貝》節目育兒幫,攜手天津市兒童醫院、天津婦女兒童保健中心,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也是夏天的第4個節氣。夏至之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盛夏,此時高溫、酷暑天氣以及雷陣...
一段最善良的話: - 天天要聞

一段最善良的話:

有些事,有些人,別去叫真,是非對錯已成過往,有些情,別在執着了,就讓美好的留在心間,痛苦的拋在腦後,人生苦短,餘生善待自己!和他(她)人。人活着,就要一直堅持善良。一直善良下去,你就會悟到人生的真諦,一直善良下去,你就會離幸福越來越近,一直善良下去,上天必不會
致60後的27條生活智慧,希望您能從中受益。 - 天天要聞

致60後的27條生活智慧,希望您能從中受益。

1.不要讓自己太閑,太閑是禍。2. 不要總操心子女,該放手時就放手。孩子們已經長大,有自己的生活和選擇,過度的操心反而可能給彼此帶來壓力。3. 不要拒絕新科技,學會能讓生活更便利。智能手機、智能家電等新事物,學會使用能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4
33歲了在家喝個可樂還要被罵是什麼體驗?網友的回答扎心了 - 天天要聞

33歲了在家喝個可樂還要被罵是什麼體驗?網友的回答扎心了

在您開始閱讀之前,可以來一發“關注”嗎?每天我都會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新鮮哦~小晴在此恭候您的加入哦!今日話題33歲了在家喝個可樂還要被罵是什麼體驗?網友的回答扎心了我都33歲了,那天,我就坐沙發上,想着喝罐可樂,透透氣。結果,你猜怎麼著?
分享 | 高考成績出來了,不打擾是你的溫柔~ - 天天要聞

分享 | 高考成績出來了,不打擾是你的溫柔~

這兩天全國各地高考分數陸續公布無論結果如何都請為你的孩子驕傲記得跟他說一聲你很優秀如果你身邊正好有高考家庭請不要去打擾人家的幸福默默關心就好01【你的過度關心,可能會成為別人的負擔】曾看到過這樣一則故事:高考成績出來後,我點開了同事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