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有一些家長反映,說自家娃不知道怎麼了,一不高興就會用手打自己的頭,或是咬自己,手指頭都咬得鮮血淋淋的,甚至有時候還拿頭去撞牆,家長怎麼阻止都不聽。
之前在《超級育兒師》里有一個叫強強的男孩,發脾氣的時候會用兩隻手瘋狂地打自己的臉,每次都會把臉打腫,讓家裡人又氣又急,卻沒辦法。
還有一項調查數據顯示:20%的幼兒會有故意撞擊自己頭部,或是攻擊自己的行為發生。而2歲左右是孩子最容易出現自虐行為的階段。而且男孩的比例是女孩的 3~4 倍。
那麼,孩子的自虐行為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作為家長,又該如何去引導孩子、避免孩子受到傷害呢?
一、為什麼孩子會有這種自虐行為?
①為了引起家長的關注。
許多孩子天生就非常敏感,但因為年齡小,無法很好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一旦他們發現自己做出的一些舉動能夠引起父母的關注、驚奇或大笑的話,當他下次想要再次引起父母的關注時,就會重複之前的動作。
如持續不斷地頭部撞擊,有時候也是為了引起家長關注的一種方式。
②表達不高興或生氣的情緒。
成年人不開心的時候會通過許多渠道來發泄自己的壓力,但對於寶寶來說,因為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此時如果家長沒有進行很好地引導,那麼孩子就會藉助一些肢體語言,或其他攻擊自己的方式來發泄情緒,如不斷拍打自己等。
③這是一種自我“救贖”的變態體現。
幼兒早期對自己的評價,主要來源於父母對他的評價,而且他會受此影響。
比如一些敏感型的孩子,他們會因受到父母的批評,而執拗地認為自己就是一個不受大人喜歡的壞孩子。於是,他會選擇攻擊自己,或是傷害自己的方式,來獲得家長的認可。在他看來,這種“自我救贖”的懲罰,是可以獲得父母的原諒,以及疼愛的。
④發出“不舒服”的信號。
有些孩子會做出“自虐”的行為,有可能是因為身體不舒服。比如,孩子頭部長濕疹,會讓他覺得瘙癢難受,可能會伴有搖頭、輕輕撞牆等動作。
若是出現這種情況,家長需要細心觀察,及時幫孩子解決身體上的不適。
二、當孩子出現“自虐”行為,家長應該如何做?
一般來說,孩子有情緒是很正常的,因不懂得正確表達,所以才會伴有自虐行為。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做呢?
①放下手機,對孩子的需求給予回應。
比如在陪娃的時候,要放下手機,專心陪他,讓他不用想辦法求關注。當然,有時候也要給到孩子自由的空間。
②接納孩子的壞情緒,傾聽他的內心想法。
比如,當孩子在拍打自己時,家長要抱抱孩子,並細聲地問他:“孩子,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是因為玩偶弄髒了嗎?”等等。
作為家長,首先要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是理解自己的”,然後再試着去和孩子溝通,認真地傾聽他的內心想法。
③教孩子正確表達不愉快的情緒。
對於還不太會說話的寶寶來說,要允許他們將壞情緒通過轉移到物體上發泄出來。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泄氣”的方法,例如,和孩子來個小約定:當你不開心時,可以拿拳頭碰碰爸爸或媽媽的拳頭,這樣爸爸媽媽就知道你的想法了。
當孩子擁有語言表達能力之後,要引導孩子用語言把心裡的不痛快說出來,此時家長需要認真傾聽,並好好的開解他,給予他鼓勵。
比如,在發現孩子有傷害自己的行為時,可以這樣問:“寶寶你是不是很不開心,跟媽媽或爸爸說說看是怎麼回事”。當孩子說出自己的不愉快之後,家長們需要抱抱他,並溫柔地給他解釋,給予他更多的鼓勵。
④明確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不當的,並立好規矩。
在《正面管教》這本書里曾指出,要和善而堅定地對待孩子。簡單來說,就是要在理解和接納的基礎上,明確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並告訴孩子打自己是一種傷害自己的方式,是錯誤的。
⑤在尖銳的地方貼好防撞條。
對於暫時講不通道理的寶寶來說,家長可以採取“物理手段”來降低傷害。比如,可以把家裡尖銳的櫃角都貼上一些防撞條,以免孩子撞傷。
如果孩子到了3歲後仍然喜歡拍打自己的頭,或是做出一些異常的行為,比如不喜歡和任何人接觸等,那麼家長就需要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以排除自閉症的可能。
自虐對於許多孩子來說,都是很常見的現象,家長們不需要過度地緊張。最關鍵的是,我們要多去關注孩子,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真正做到高質量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