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記者 王沫依
圖/視覺中國
“雞你太美”“你個老6”……近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直指這些席捲校園的熱梗“惡俗”,不少成年人對此卻一頭霧水,不過,當它們越發高頻地出現在校園內,便不得不引起各方的重視。這些網絡熱梗究竟為何會流行?孩子們真的懂得是什麼意思嗎?面對這些情況,家校社各方又該如何進行引導?
孩子“熱聊”,成年人“懵圈”
當記者拋出這些網絡熱梗時,從事五年級語文教學的李老師直言“不懂”,然而在她利用課間與幾名同學進行溝通時才了解到,這些網絡熱梗早已在學生中流行起來,“原來他們都知道”。
此前,羊城晚報記者在學校內採訪時便發現,一些學生對於網絡流行熱梗“情有獨鍾”,甚至會自創“周邊”娛樂,例如手寫一副“有梗”的書法、在書上繪製與熱梗相關的圖等。然而當記者問到是否知道什麼含義時,孩子並不能給出確定的回答,最多只能說明出處,“在視頻網站上看的”“一個明星說的”,又或是“大家都這樣說”。
使用並不等於理解,這與李老師的判斷一致:“很多孩子不知道出處和意思,用也多是圖個時髦。”
而六年級學生的家長隋女士也提到,女兒很少會在家說梗,但去接她放學的時候會聽到其他學生使用。這也證明,對於這些網絡熱梗,更多的交流發生在同輩之間,成年人對此不易察覺。
熱梗多來源互聯網,本質“感官至上”
在得知“熱梗”的大致情況後,李老師在班裡進行了一個小調查,她表示,當前學業繁忙,很少有學生看手機,“班裡44個孩子,只有9個會在周末看手機,主要也是刷短視頻。”不過她仍保有足夠的警惕,“接下來的家長會上我會對家長強調電子產品管控的重要性。”
在隋女士看來,這些流行的熱梗來源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通過短視頻等網絡平台,二是來源家庭,三是同學家人之間互相的表達,“就算孩子不刷視頻,要是家長看到和使用,孩子自然也就會了。孩子們會覺得用這些流行語是一種酷的表現。”
互聯網時代,孩子面臨的是更加複雜的環境。此前,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夏柱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互聯網環境海量的資源中,大概有10%並不適合孩子接受與沉迷,這對孩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在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鄭航看來,網絡熱梗的流行是當下消費時代中“感官至上”的價值觀,“但真正有內涵的內容往往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沉澱”。由於此類流行文化更加“短平快”,也更少需要思考,往往更能讓判斷力還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深陷其中。
“校家社”應協同育人
在與學生進行溝通後,李老師進行了一番思考,“為什麼流行了這麼久,自己都沒有發現?”她表示,五年級的孩子已經很聰明,許多行為懂得“規避”大人,因此必須更加細緻,留心孩子的點滴變化。
其次,作為語文老師,李老師也在語言學習上循循善誘。“他們知道現在應該積累優美、有深意和文化內涵的語言,我就問他們,網絡熱梗符合這些特徵嗎?他們很自然地回答沒有。”李老師笑着表示,隨後,她通過正在學習的“四大名著”單元入手,向學生傳遞“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概念,“網絡熱梗帶來的並非積極的氣質,因為它們毫無內容意義。”
家庭的力量同樣重要。五年級學生詩怡的媽媽表示,對於此類網絡熱梗,自己雖不至於“反感”,但也會根據價值判斷進行適當引導,“簡單地禁止孩子使用只會令孩子更困惑,我會給孩子一個積極的方向,比如鼓勵她了解古詩詞、文學的美,她自然就會發現這些更美好、更有意義。”
放眼當下,我們如何為孩子帶來更積極正面的環境?在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曾小軍看來,首要的便是凈化網絡環境。而鄭航認為,應着手從價值觀上對孩子進行培養,“越是當下,越要培養一種價值理性,讓孩子明白什麼才真正值得追求。”他特別提到,目前社會價值多元化,難免泥沙俱下,此時識別判斷的能力尤為重要,“學校首先要教給孩子選擇的能力。”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孫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