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想吃冰淇淋!”
“吃啥?”
“冰淇淋啊!”
“而且這大冬天的,吃那玩意兒幹啥?”
“不嘛!我就要吃!”
“這大半夜的我去哪兒給你整?”
“我今天中午翻冰箱的時候,看到冰箱里有!”
“有也不行!”
“為什麼?”
“哪那麼多為什麼?不能吃就是不能吃!趕緊給我睡覺去!”
冬天下着雪,天寒地凍的,夜裡都12點多了,我正在書房裡寫東西呢,孩子突然過來跟我說,想吃冰淇淋了。
如果是你,當你聽到孩子說這句話的時候,你第一反應是什麼?
大晚上不能吃,天氣太冷了,別吃了,不行,太涼趕緊睡了,太冷了不能吃……
說句大實話,孩子是給你個面子,是尊重你的。給你打個招呼,告訴你一聲而已!說他想吃冰激凌。
如果孩子不給你打這個招呼,大半夜趁你睡了,就直接偷偷的跑到冰箱里去吃了,你能把她怎麼樣?
孩子跟你你打個招呼,結果,你一頓駁回,孩子立刻馬上就明白了一個真理:“下一次我想吃的時候,我不跟你說了!”
越長大,孩子就越不跟你說實話!
所以,你會發現你陪伴他的時間越長,他跟你說話越來越少了。
為什麼呢?因為通過長期和你在一起的經驗,孩子發現了一個秘密,一個真相,那就是你了解的太多了,事兒更多,自己越不“安全”。
這就是孩子的智慧!現在不到三歲的小孩兒都有背着大人偷吃零食的心眼兒!
所以,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坦誠相待,肢體動作+語言表達。
把孩子拉到跟前,告訴他,“孩子,你看這大半夜12點了,天寒地凍的,這麼冷的天你還敢吃冰激凌,你還敢光明正大的告訴我,你能把這想法給我說出來,這就證明咱爺倆的溝通還是比較好的,你能坦誠的說出來,這一點非常棒,媽媽很高興。
第二,告知結果,呈現事實
告訴孩子,吃完冰激淋,你有兩種結果,第一吃完了沒事兒,你就睡覺了,但是他也很涼,會涼着胃。第二個呢,就是你吃完之後會生病,那生病就得去醫院,咱還去醫院,還找那阿姨給你扎過針,還得輸液,今天晚上咱都消停不了。
我們要告訴孩子這個事實,表達出來他的最真實的樣子。
第三,把最終做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
當然有家長會說了,把最終的做選擇的選利交給他,那他就吃了,那吃完肚子疼怎麼辦?只能去醫院!但這是他自己的選擇!你已經告知他結果了。
這比起你剝奪他做選擇之後,承擔事實的能力要好多了!你得讓孩子明白,他做完選擇他都是要承擔結果的。
我們都想渴望孩子成熟成功起來,前提是,你得學會在可控的範圍之內,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這樣才能夠真正的讓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