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沒想到腰、臀部疼痛,還和骨盆有關呀,我這種情況一定是沒坐好月子導致的?”
李女士,25歲,因為腰、臀部酸脹難受而就診;據她描述這種不適癥狀在夜間比較明顯,經常會被痛醒,到白天又會好一些,只要久坐、久站又會再次出現不適,特別影響她的生活。
據詳細查體後,判斷她的問題是骨盆內的骶髂關節紊亂導致,有髂骨、骶骨、恥骨的錯位,還有漏尿、腹直肌分離的情況;在給她詳細講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時,李女士驚訝地說到,文章開頭的話。
接着,李女士講述自己的孩子剛1周歲,在生完孩子後的那一個月里,每天都被娃娃折騰,幾乎整夜都沒法好好休息,簡直都有產後抑鬱。哪有時間好好“坐月子”?別人家都要公婆、父母幫忙照顧,我是自己親力親為,現在落下一身病。
針對李女士提出的“坐月子”一事,相信很多產後女性都有相似的經歷,都有同樣類似的疼痛發生,都有同樣的困惑,是不是“月子沒坐好?”
究竟什麼是坐月子?要如何坐月子?我們很多女性的骨盆問題是不是和坐月子有關?我們一起來聊一聊。
坐月子的那些事
我們所有的女性,在“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之際,將迎來一個關鍵的時期,那就是坐月子。在中國家庭的女性們,特別是老人們可講究了,剛生完孩子的一個月內,不允許寶媽洗澡、吹冷風、着冷水,必須得好好躺在床上,不然以後會落下一身病根。
我印象比較深刻,在去年的夏天,一個剛生完孩子10天的女士,因為腰背疼痛太厲害,根本沒法下床行走,實在是太痛苦了,只好在婆婆的陪伴下,被迫坐着輪椅前來就診。
整個治療過程中,疼到眼淚直流,經過一次治療後,癥狀改善了許多;後面接着第二天又來,才跟我吐槽她目前坐月子的遭遇,在如此炎熱的氣溫下,婆婆讓她出門必須戴帽子、厚厚的棉襖,在車上不允許開窗、開空調.......
相信廣大女性都有這樣的經歷,這就是我們國家傳統意義上的坐月子。而外國人卻不是這麼傳統,他們有着非常高的健康意識,比較注重自由,不受過多的約束,所以在生完孩子後都會積極主動的適量運動、注意個人的飲食營養,根本不會坐這種傳統意義上的月子。
女性該不該坐月子?
在醫學上,一般是指胎兒、胎盤分娩後,身體需要調理修復的時期,稱之為產褥期,即42天的時間。
坐月子就是好好地躺着、不能幹活、不能吹冷風、着冷水、不能洗澡、出門必須把全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嗎?若是不按這些傳統的坐月子,真會在今後留下病根嗎?
在此,我們來看一看自己的祖母或外祖母們,他們這一代人,生過的孩子都是六七個,他們有好好的坐月子嗎?他們在產褥期都不幹活嗎?試問,在那樣的年代哪有如今坐月子的條件和待遇?他們不是也好好的嗎?大多數都是80多歲的老年人了。
提倡廣大男性多關注新生寶媽們的身體修復,因為女人太不容易了;但是對於坐月子這種傳統陋習應該改一改,應該重視如何在產褥期科學、快速地修復女性們的身體!
為什麼產後的女性身體會出現各種疼痛不適呢?
產後女性,最常見的癥狀是總覺得疲憊不堪、頸肩背痛、腰臀痛、手腕痛、膝關節疼痛、足底痛、腹肌鬆弛、漏尿等,不要覺得和沒坐好月子有關係,這完全是一種誤區!
不言而喻,懷胎十月,腹部逐漸被撐大,將會導致腰椎、骨盆逐漸變化,同時在分娩前期,雌激素的作用下,為了提供寬大產道,骨盆下方會在正常的基礎上變得寬大。
在此過程中,不僅是骨盆左右徑變化,而且前後徑也變化。只有骶骨發生反點頭運動,才會使得髂骨上面左右徑擴大;而骶骨發生點頭運動時,髂骨下面左右徑才會擴大;胎兒頭部才能順利進入骨盆,這將是骨盆中骶髂關節紊亂的直接原因。
另外,長時間低頭抱小孩和側躺哺乳,是導致體態發生變化,出現一些代償性的圓肩、駝背,頭前移動,體型隨之發生改變,積乳痛、頸椎疼痛、肩背痛、網球肘、腱鞘炎、膝關節疼痛、足底痛等。
以上所有的疼痛,跟坐好月子沒關係,比如腰、骨盆的變化,是骨性結構的變化,不可能在您躺上40來天就會自動修復,可能會隨着您的靜養,人體骨性結構上的肌肉力量越來越弱,沒穩定動力來修復。同時一些其他的疼痛不適,和您抱領孩子的錯誤方式有關,若是不加強鍛煉,長期處於一種體位姿勢,不出問題是不可能的。
分娩之後,女性該如何科學對待產褥期?
在分娩之後,女性不要覺得身體虛弱、該靜養,就好好躺在床上不動,這是非常不利的,鼓勵大家儘早下床活動,不僅可以促進惡露排出,而且還可以為提高肌肉動力做準備,更利於後期骨盆等結構器官的修復。
所以,一般產後3天,就可以下地活動,循序漸進地做一些鍛煉;我們可以看看現在比較流行的產前瑜伽,就是在孕期就加強鍛煉,不僅在生產時容易,而且產後形態恢復得很快,這和鍛煉脫不了干係。
另外,產後的女性,新陳代謝旺盛,出汗比較多,乳汁分泌旺盛,要注意個人的清潔衛生,不要等待捂上一個月才來洗澡,同時注意家中的空氣流通,防止細菌和病毒感染。
作者寄語:
如果您覺得有用、有幫助,不要吝嗇,獻個愛心,點個贊,轉發一下幫助更多的人,感謝大家的支持。
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