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6歲前若能做好這一點,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2022年09月27日02:50:04 育兒 1212

孩子6歲前若能做好這一點,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 天天要聞

文丨呂靜賢

前言: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如果你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享不盡它給你帶來的利息,如果你養成了壞的習慣,一輩子都在償還無盡的債務。

對孩子的培養、教育,實質上就是對孩子生活習慣的培養。而幼兒時期,是孩子各種行為、習慣塑造的最佳時期。錯過了,再矯正不僅需要花費巨大的時間、精力,而且也不一定能如願以償。

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很大程度決定了他將來的樣子

01

單位加班,一位同事帶她女兒過來一起加班。同事的女兒胖乎乎的,小小年紀便帶上一副眼鏡,扎着一個小辮子。

在我們加班的時候,同事給女兒拿出一大堆零食。於是女兒邊吃着零食邊看着手機。

不知怎的,我感覺這個孩子將來很大可能性已經廢了,將來至多也是一個平庸之人。

也許有人會說:大部分孩子都是平庸之人,包括我們自己本身大部分也都是平庸之人。

沒錯,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包括我們的孩子,也很大概率是個普通的凡人。

但是即使是個普通人,也分努力的人和不努力的人,努力過好生活的人和不努力過好生活的人。

這,其實就是有志的人和沒志的人的區別。

為什麼我會感覺同事的女兒已經廢了,那是因為在她女兒身上,我看不到任何有志的跡象。

因為一個有志的孩子身上最明顯的特徵,那就是:自律。

02

我發現,生活中大部分父母,除了在學習上對孩子有要求外,就幾乎沒有任何要求了。剩下的就是一味地滿足孩子各方面的要求。

不知你是不是也是這樣的父母?

但,其實這樣是深深地害了孩子。

畢竟,孩子將來長大出來社會,註定要走出父母的庇護,獨自擔當自己的一切:工作、生活、家庭、子女教育等等。

而這時,成長過程中的缺失也就暴露出來了:

生活不會自理;

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不會與人溝通;

……

這些都影響到孩子將來的生活和各方面的質量,從而也就構成了一個人的所謂命運。

03

為什麼我會不看好同事的女兒呢?其實,就是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正所謂窺一斑而見全豹:

同事女兒胖乎乎的,戴副眼鏡:這說明她平時很少運動,缺乏鍛煉;

在等媽媽的時候,邊吃零食邊看手機:這說明孩子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吃零食、看手機,這些習慣不僅幫不到孩子,而且還對孩子有害。

從這些都可以看出,孩子從小並沒有建立起良好的生活習慣。

習慣一旦形成,將是長久,影響深遠的。

一個孩子,一旦從小沒有建立起良好的習慣,長大了想再去培養就會很難。

除非自己在某個時段被喚醒,從而努力去改變、去突破。

但,如果能在小時候自然而然地形成好習慣,又何必等待長大後某個時段的覺醒?

而且也不一定會覺醒。

而且一個人要想成才,也一定離不開自律。畢竟成功無捷徑,唯有努力、不怕吃苦。

孩子小時候,是生活習慣培養和建立的最佳時機

04

什麼是孩子生活習慣培養和建立的最佳時機?

其實,就是0-6歲時。

因為這時孩子各方面都沒有成型。

而且這時也是孩子最聽話,最易塑造生活、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

而這時,卻是很多父母會忽略的時期:他們只要求孩子身體健康,吃得飽就行。

不信,你看看周圍那些幼小孩子,每天除了玩、吃、睡外,並無其它。身邊的父母,也似乎對這些年幼孩子的教育並不上心。

當孩子上幼兒園後,教育就直接交給學校。

等到上小學後,才開始逐漸關注孩子的學習和教育。

其實,這時已經浪費好幾年寶貴時光了。甚至孩子已經開始養成一些壞習慣,從而不得不下大力氣去矯正、去改變。

因為孩子小時候,是生活習慣培養和建立的最佳時機。

這跟植物的原理一樣。一棵樹最佳的矯正時期幼苗時,一旦長大就已成形,矯正不了。

人也一樣,小時候是各種習慣和行為培養、建立的最佳時候。一旦長大想要重新去培養,已經晚了。

美國學校給父母的備忘錄中有這樣一段話:

別讓我養成壞習慣,在年幼的時候,我得依靠你來判斷對錯。

05

有的父母也許會說:我就很重視孩子小時候的培養,看,給孩子報了那麼多興趣班、學習班!

其實,這裡就走進了一個思維誤區:孩子培養的誤區。

很多人把孩子學習單一、片面地等同於專門學習某種技能,導致忽略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學習。其實生活中的學習,其作用和價值並不亞於某種技能的學習,甚至重要性超過某種技能。尤其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

比方說自己獨立動手的能力:自己穿鞋、自己吃飯、自己換衣服等等;

比方說閱讀習慣的建立:恰恰相反,很多父母從小就讓孩子接觸到電視、手機。導致孩子長大後,父母不得不花費巨力從電視、手機中去搶回孩子,而且效果甚微。

……

孩子真正的培養,其實就是在生活中。尤其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為培養他們的契機:

多帶他們出去接觸大自然,多參加各種體育活動;

時時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培養發現美的眼睛;

從小建立起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注重運動等等;

培養閱讀興趣和習慣:

……

當孩子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興趣後,可以說,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已完成了一半。剩下的就是鼓勵他繼續堅持下去,發展更多有益、健康的習慣和興趣。

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決定了孩子將來的人生和方向

06

其實,孩子間的差距在孩子小時候就已埋下。只不過沒那麼快顯現出來,因為這跟植物的成長一樣,需要時間。

但,與其我們等孩子長大艷羨“別人家的孩子”,不如在孩子小時候就用心培養;

與其在孩子十多歲時,為孩子的不良行為操心、與孩子鬥智斗勇,不如在孩子小時候,就幫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生活習慣。

因為習慣建立的最好時機是在小時候。

所以,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擁有長遠目光和長遠規劃,而不僅僅着眼於當下。

很多在孩子長大後的某個時期後悔的父母,都是因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僅僅着眼於當下,而缺乏長遠規劃所導致。

其實樹立長遠目光和規劃的一個前提就是:明白孩子成長和教育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一場短跑比賽,結果馬上就能見分曉。它需要時間的累積和發酵。

所以,在孩子教育上,有心、有規劃的父母自然比無心、無規劃的父母教出的孩子,有一定的差距。再隨着時間的發酵,孩子間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日本作家古川在《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中寫道:

“一旦大腦認定某種行為跟往常一樣,就會拚命地維持這種行為。而習慣,就是把重複的行動化為無意識的行動。”

亞里士多德也說過這樣的話:

“重複的行為造就了我們。


因此,卓越不是一種行動,而是一種習慣。”

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的秩序規範關鍵期是2.5~6歲。它是兒童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形成的性格、行為、習慣往往到長大也不會改變。

正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請在孩子6歲前,好好重視孩子行為和生活習慣的培養吧。

做好這一點,你的孩子教育已經成功了一半。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她力量|梅耶·馬斯克:人生由我,才開始 - 天天要聞

她力量|梅耶·馬斯克:人生由我,才開始

“Hi,我是梅啦子,一個努力奮鬥的85後二孩職場媽媽,雞自己又順帶雞娃,100%真實,100%原創,願和你一起探索多元生活的可能性~”作為一個二孩職場媽媽,我最近看了梅耶·馬斯克的這本《人生由我》,結合之前看的《埃隆·馬斯克傳》,我真正是學
清明節掃墓,如何回答孩子的“靈魂提問”?這些話術很溫暖 - 天天要聞

清明節掃墓,如何回答孩子的“靈魂提問”?這些話術很溫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清明節是緬懷先人的時刻,也是傳承文化的契機。以春雨烘托哀思,用焚紙寄託懷念,感受生命厚重的同時,也要抓住生命教育的時機。讓孩子明白,死亡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我們要學會珍惜當下,感恩生命。
孩子2歲愛說火星語 - 天天要聞

孩子2歲愛說火星語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小明在家中玩耍。他剛滿兩歲,正處於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小明的父母注意到,他開始模仿一些奇怪的聲音和詞語,似乎是在說一種“火星語”。這種現象讓他們感到好奇和困惑,同時也引發了他們對兒童語言發展的思考。1.語言發展階段語言發
雙春閏年掃墓禁忌是真講究還是老黃曆?2025清明祭掃全解析 - 天天要聞

雙春閏年掃墓禁忌是真講究還是老黃曆?2025清明祭掃全解析

“雙春閏年不上墳,上墳禍事要臨門”——這句民間俗語,讓不少朋友對即將到來的2025年清明節掃墓產生了顧慮。雙春閏年,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2025年的清明節,咱們到底能不能安心去掃墓呢?別急,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聊聊這個話題,給大家一個明明白白的答案。
11歲女孩突遭“黃體破裂”!媽媽透露一個細節:後果嚴重了 - 天天要聞

11歲女孩突遭“黃體破裂”!媽媽透露一個細節:後果嚴重了

小易(化名)媽媽怎麼也沒想通:女兒只是跳了200個繩,做了30個仰卧起坐,後果竟如此嚴重。11歲的小易今年上小學四年級,每天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運動打卡。幾天前,在即將完成“每日任務”時,小易突然感覺小腹一陣陣劇痛,得知情況的母親起初並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