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從每天開啟—《認知覺醒》14

2022年07月07日08:26:17 育兒 1994

第四節 體系:建立個人認知體系其實很簡單

“知識體系”,是近兩年特別流行的一個名詞,我們模糊地知道它貌似是一種很厲害的專業技能,在百度找找到的解釋也是“指某一項專業知識的總和”。

閱讀,從每天開啟—《認知覺醒》14 - 天天要聞

其實,它就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知覺里,也就是我們遇到問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中,我們會碰到一些人他(她)們在每一次遇到問題時,都能靠着自己的知識體系,快而正確地解決問題。這個人在我們眼中也是“厲害”的象徵。

在敬佩之餘,你是否也會有一絲羨慕,也希望自己也能擁有這樣的能力?!

那今天我們就跟隨作者一起揭開“知識體系”的神秘面紗。

在我們一直的觀念里,知識就是書本上的概念、公式、原理、案例、道理,等等。

萬維鋼老師卻給了它不一樣的註解:只有當局勢不明朗、沒有人告訴你該怎麼辦,而錯誤的判斷又會導致一些不良的後果時,你要是能因為有知識而敢於拿一個主意,這才算是真有知識。

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實用的知識才是知識,而是在說,只有當知識能夠幫助你做實際決策的時候,它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

我們學習它的方式,也總是習慣地按照以往的經驗:找一個最權威、最確定的認知體系去學習和照搬就好了。

作者卻告訴我們,這是學習“學術知識體系”的方法,卻不是搭建“個人知識體系”的方法。因為我們個人成長的目的已經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斷與選擇”。

結合萬維鋼老師上面的話,它表達的意思是:真正的知識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運用它幫助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解決實際問題。

這一點正是“學術知識體系”和“個人知識體系”的重要區別。

所以在個人成長領域,沒有最優、最確定、最權威的認知體系,只有最適合我們當前狀態的認知體系。

換句話說,知識不一定能給我們帶來認知能力,而認知能力必然包含有效的知識。它能幫助我們判斷、選擇、行動、改變和解決實際的問題。

結束了概念解釋,我們開始正式走入“如何搭建屬於我們自己的認知體系”的內容。

在沒有覺知的情況下,我們自以為的搭建方式就是沉迷於全面掌握和全盤照搬他人的體系,甚至感覺如果沒有完全掌握對方的認知體系,那就有可能前功盡棄。

相信這樣的方式很多人都曾用過,因為我們都有共同的特點:非常在意形式上的完整

而作者卻告訴我們,高手讀書從來不畫思維導圖,也不會刻意梳理作者的知識框架。

在閱讀時,他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尋找觸動點。

他們會在觸動自己的地方做標記,在空白處寫下大量能聯想到的思考。在書讀完之後,他們會放上幾天,然後再問自己:“這本書最觸動自己的是哪個點?”當然,這個點可以是一個理論、一個案例,甚至是一句話,只要它是真正觸動的,並能讓人發生真實改變的,他們就認為這本書超值了,至於其他,忘記就忘記了,他們也不覺得可惜,甚至認為,作者的知識體系和框架,又有何干。

上面這一大段的說法是否震撼到了你?我真的是被震撼到了。震撼之餘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作者這種說法的依據吧。

根據能力圈法則可以知道,人的能力是無法跳躍發展的,只能在現有基礎上一點一點向外擴展,而擴展的最佳區域就在舒適區邊緣。

認知也不例外,它同樣遵循這個原理:處於認知圈邊緣的知識與我們的實際需求貼合得最緊密,因此也更容易讓我們產生觸動,進而與現有的知識進行關聯。而他人認知體系中的很多知識,縱使再有道理,如果距離我們的認知或需求太遠,也就相當於處在了學習的困難區,我們也是無法真正接受的。

閱讀,從每天開啟—《認知覺醒》14 - 天天要聞

所以,除非對方的認知體系剛好和自己的認知圈比較匹配,否則痴迷於全盤接受,學習效果有限,還很浪費時間。

閱讀,從每天開啟—《認知覺醒》14 - 天天要聞

原來不是曾經的我們太笨記不住太多的書中內容,而是我們根本就“不得其法”,總想着用最密的網拉出河底所有的東西,卻不明白大多數的東西在仔細分揀後發現都不是我們要的,這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仔細回想,曾經殫精竭慮做過的那麼多筆記,那麼多思維導圖,現在似乎都想不起來了,現在才明白是那麼的“無用功”。

原來,搭建自己的“認知體系”的我們不需要全盤掌握他人的知識體系,只需要掌握那些最能觸動自己、離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識就好

閱讀,從每天開啟—《認知覺醒》14 - 天天要聞

當我們把“觸動碎片”能夠與自身緊密結合,慢慢變成自己的一部分,最終也就能織出一張屬於自己的認知網絡了。

因為體系的本質就是用獨特的視角將一些零散的、獨立的知識、概念或觀點整合為應對這個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而高手們也是根據自己的關注點,不斷收集該領域內觸動自己的信息,然後加工整合,形成獨特的認知體系。

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只能根據自己原本的“知識體系”從“有感觸的碎片”中去擴充,壯大,否則再厲害的知識也會讓我們“消化不良”。

這就是搭建個人認知體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認知體系,只取其中最觸動自己的點或塊,然後將其拼接成自己的認知網絡。

看到這裡,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我們讀了那麼多優質書、報了那麼多高端課,自己卻依然無法發生想象中的巨變了。唯一的原因就是它們暫時還不在我們的認知區,和我們的需求貼合得並不緊密,所以學了也用不起來。

不過,隨着我們自身認知體系的不斷完善,會在某一天發現原來距離我們較遠的知識就會相對變近,於是又能觸動我們了,這時候它就會真正納入到我們的體系中來,真正被我們所用。

所以暫時放棄一些知識並不可怕,只要持續學習,我們就不會損失什麼。

明白了“觸動是最好的篩選器”的原理,我們就開始真正搭建屬於我們的“獨一無二”的知識體系吧。

那具體的做法是怎樣的呢?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實用的方法“每日反思”。

每日反思不是記流水賬,而是留意每天最觸動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啟發還是壞的體驗,都寫下來複盤,寫得越細越好。一個觸動點若是能轉化成一個認知晶體,我們的生命質量和密度將遠遠超過那些不反思的人。

要注意的是,在“觸動”中還會有一種特殊觸動,就像曾經看過很多好文章,當時被觸動得一塌糊塗,還把它們放進了收藏夾,但一段時間之後,就再也記不起來了。這樣的觸動就叫“偽觸動”不足以被我們所吸收。

當一個新知識靠近我們認知圈邊緣的時候,觸動產生了,但觸動產生並不意味着連接緊密。如果不及時強化,新的觸動點很可能停留一段時間之後就又“飛走了”。為了留住它,讓它成為自己體系的一部分,就得想辦法和它發生關係,產生連接。也就是下面三個方面:

一是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解釋新知識,這會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對新知識做出反應。

面對一個新的“觸動點”,如果我們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知識、這個道理、這件事情說清楚,並且讓外行人也能聽懂,那麼這些知識、道理、事情十有八九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因為在經常輸出的過程里我們總會不斷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連接,所以成長起來也是最快的。

二是在需要的時候能夠順利提取知識,提取不出來的知識就是偽觸動。

我們很多人都會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我們讀了一本書或是很多篇文章,當時似乎明白了很多,但一段時間後,卻發現相當多的內容都想不起來了,只有某句話,或是某個細節還記得,哪怕我們記不清具體的內容,只有一條微弱的線索,這時候,我們也要極端重視這些內容,因為那些能在需要的時候被提取的知識,是與我們真正產生觸動的知識,我們和它之間寶貴的連接還在,所以要想辦法主動關聯和強化。

具體的方法就是下面的第三條。

三是在生活中能夠經常練習或使用這些知識,因為實踐是產生強關聯的終極方法。

每一次的學習,我們都不是為了知道,而是為了發生真實的改變。當我們開始運用那些知識,踐行那些道理時,相關細節就會源源不斷地顯現在我們的視野里。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不僅能成為認知上的強者,也會成為行動上的巨人。

最終,我們會明白,所謂的學習成長,諸如閱讀、寫作、反思、培養習慣、練習技能、建立認知體系,等等,本質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適區邊緣,一點一點向外擴展。

而這就是搭建自己“認知體系”的秘密。

所謂是“一理通,百理融”,當我們揭曉了學習的原理,接下來的學習相信也就變得“順其自然”起來。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分享 | 高考成績出來了,不打擾是你的溫柔~ - 天天要聞

分享 | 高考成績出來了,不打擾是你的溫柔~

這兩天全國各地高考分數陸續公布無論結果如何都請為你的孩子驕傲記得跟他說一聲你很優秀如果你身邊正好有高考家庭請不要去打擾人家的幸福默默關心就好01【你的過度關心,可能會成為別人的負擔】曾看到過這樣一則故事:高考成績出來後,我點開了同事的微信。
愛玩泥巴的小鱷魚 - 天天要聞

愛玩泥巴的小鱷魚

#頭條創作挑戰賽#​在動物王國幼兒園裡,有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它們聚集在一起學習、玩耍。其中有一隻小鱷魚,它叫小妮,是個頑皮的小傢伙。小妮很喜歡玩泥巴,在幼兒園的泥漿堆里玩耍是她每天的樂趣。小妮總是捧着泥巴,搓來搓去,弄得自己臭臭的、臟髒的,
接受緣分:樂在放開 - 天天要聞

接受緣分:樂在放開

人們常說:接受他人的遠離,這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突然的沉默,還是逐漸疏遠,我們都必須學會接受這種情況。生活就像一輛前行的列車,有人與你同行,有人會在旅途中下車。有人讓你喜愛,也有人讓你感到厭惡。當有人下車時,即使依依不捨,也該說聲再見。當有人不再聯繫你時,最好
別錯過孩子“黃金五年”!認知啟蒙、語言能力雙提升! - 天天要聞

別錯過孩子“黃金五年”!認知啟蒙、語言能力雙提升!

#頭條創作挑戰賽#在孩子的成長旅程中,存在着一個被教育專家稱為“黃金五年”的關鍵階段。這短暫而寶貴的時期,深刻地影響着他們未來的道路與成就。遺憾的是,不少家長未能及時認識到這一時期的極端重要性,不經意間錯過了塑造孩子未來的黃金時機。
孫子想考北大上熱搜,朱炳仁:尊重他的想法,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 天天要聞

孫子想考北大上熱搜,朱炳仁:尊重他的想法,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朱也天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實習生 袁靜“爺爺對我的教育一直都是言傳身教的方式,他不會特意對我說你要怎麼做怎麼做,或者是給我提很多要求,他更多是以日復一日的工作,以幾十年如一日的投入精神,將他的心血投入到與銅相關的藝術創作中。”朱也天曾經這樣談及爺爺朱炳仁對他的影響。6月26日,朱炳仁孫子高考登上微博熱搜,...
這對父母吵架的原因太意外,結局更是暖心至極 - 天天要聞

這對父母吵架的原因太意外,結局更是暖心至極

衝突的起因在一個普通的周末傍晚,家裡的氣氛突然變得緊張起來。母親正忙着準備晚餐,父親則在客廳里看電視。突然,母親走到父親面前,質問他為什麼沒有幫忙做家務。父親顯得有些茫然,他並不明白母親為什麼突然發火。母親的聲音越來越大,父親也開始不耐煩,
親子心理諮詢: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很平庸嗎? - 天天要聞

親子心理諮詢: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很平庸嗎?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該如何調整積極面對?我對孩子太過急切,像極我爸當年對我的樣子,也是我最討厭的樣子。如何心平氣和地看待孩子這一路走過去的印記,如何放下那份自私的執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人之常情,可以感受到題主的焦慮和無奈,表面上題主是為孩子的平庸而感到失望,其實是你對於自己...
萌態百出!熊貓寶寶圓潤如煤氣罐,網友:這誰能頂得住啊! - 天天要聞

萌態百出!熊貓寶寶圓潤如煤氣罐,網友:這誰能頂得住啊!

在翠綠茂密的竹林中,藏匿着一群令人忍俊不禁的可愛使者——熊貓寶寶。它們宛如一顆顆精緻雕刻的玉球,圓潤得如同家中的“煤氣罐罐”,讓人一見便心生歡喜,愛意滿滿。作為中國的國寶,熊貓寶寶不僅因其黑白分明的獨特毛色和憨態可掬的模樣在全球圈粉無數,更
妙筆天成,弘揚國粹——張德聰 - 天天要聞

妙筆天成,弘揚國粹——張德聰

篆書,作為中國古老書法之一,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一直為人們所稱道。在篆書書法中,其字形勻稱、線條優美,給人以古樸、端莊的美感。張德聰先生的篆書,每個字的線條都呈現出一種流暢、圓潤的美感,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享受。特別是在書寫長篇作品時,篆書的線條之美更加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