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中國家長的“貶低式”鼓勵,毀了一大批孩子

2021年10月13日03:20:02 育兒 1581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經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分析結果發現:

李玫瑾:中國家長的“貶低式”鼓勵,毀了一大批孩子 - 天天要聞

在家裡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幾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鬱“,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經常“暴躁”。

在孩子心智還不成熟、非常依賴父母的時候,父母不亞於孩子心中的神,頭頂上的天,孩子對父母的話深信不疑,對話里的刀子全盤接收。

《中毒的父母》書中寫道:“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可想而知,殺傷力有多大,幾乎可以毀了孩子一生。

昨天在公眾號後台,就收到一條令人挺心酸的留言:

李玫瑾:中國家長的“貶低式”鼓勵,毀了一大批孩子 - 天天要聞

後來跟這個同學溝通的過程中發現,小小年紀的他,內心沉重憂鬱,更是透露着滿滿的不自信。

父親隨口而來的貶低和打壓,已經形成了語言暴力。這些年已經深入孩子的骨髓,成為一個越栓越緊的心結,不是幾句安慰鼓勵的話語,就能解開的了。

老話說,惡語傷人六月寒。

內心強大的成年人,尚且承受不了耳邊每天充斥着語言暴力,何況是個稚嫩的孩子。

1

此前,綜藝《少年說》的一個片段,就曾引發熱議。

一個女孩哭着大聲控訴自己的媽媽:“你怎麼總是拿我跟其他同學比較,為什麼我做什麼你都說不行,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

李玫瑾:中國家長的“貶低式”鼓勵,毀了一大批孩子 - 天天要聞

但女孩的媽媽卻認為,自己是一片苦心,防止孩子驕傲自滿。

哪怕有時候對孩子挺滿意了,也要跟她說“做的還不夠好,比不上別的同學”。

李玫瑾:中國家長的“貶低式”鼓勵,毀了一大批孩子 - 天天要聞

被母親無數次貶低之後,女孩再也無法忍受。她決定勇敢一次,堅定向母親表明自己不適合這樣的“激勵”,自己的內心已經承受不了。

然而,母親接下來的話讓她徹底崩潰了:

“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是要拍一下。當你覺得自己很弱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推你一把。”

女孩黯然離場,留給觀眾們一個怯懦而絕望的背影,讓很多人大呼心疼。

這位母親言辭之間,雖然沒有惡毒的髒話,但卻透露出滿滿的冷暴力,讓孩子寒了心。

鞭策孩子可以,何必要用貶低的方式?追求進步可以,何必要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無獨有偶。在某期《變形記》中,一對頻繁發生衝突的父子,也上演了這樣一幕:

父親找到節目組,想讓兒子有所改變。因為在這位父親眼中,兒子既叛逆又暴躁,根本不聽父母的話。

然而節目中我們卻發現,父親也是“嘴上不饒人”的個性。

比如,他要求孩子去刷碗,孩子雖然內心不願意,卻依舊老老實實照做。

而之後,父親卻坐在客廳中不斷地數落:“放以前,你該乾的不幹,就挨揍,你知道吧?你不能跟你表哥學學?”

這一席話又讓父子間充滿了火藥味,兒子摔門而去。

日復一日的打擊、貶低、責罵,試問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里,孩子怎麼可能成為一個性格溫和、自信陽光的少年?

2

心理學家說:

父母貶低孩子,會使孩子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

長大後,在人際交往中,常常湧現出自慚形穢的情緒,缺乏安全感和對人的信任感,總是會覺得自己配不上這世界的一切美好。

長此以往,還會增加孩子患抑鬱症的幾率。

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父母出於以下幾種心態來貶低孩子:

1、“貶低式”鼓勵

為人父母,誰不想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看着孩子過上理想的生活呢?可是,望子成龍的心態一旦過度,父母的一片苦心,就會變成孩子的一副枷鎖。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等機構曾發布《青少年藍皮書》,通過對多個城市學生的調研,整理出了“孩子最討厭家長說的5句話”:

① 快去學習/快寫作業!

②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別人!

③ 不許看手機/不許看電視/不許玩遊戲!

④ 真沒用/笨!

⑤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李玫瑾:中國家長的“貶低式”鼓勵,毀了一大批孩子 - 天天要聞

不可否認,這些令人不適的話背後,潛藏着父母的鞭策和期許。評論區很多家長說,這是在激勵孩子上進,喚醒羞恥心,讓孩子奮發圖強。

但幾句話下來,想象中的效果並沒有達到。反而讓孩子更加反感,也更加容易陷入自我懷疑。

2、“貶低式”謙虛

有些家長不僅很少誇獎自己的孩子,而且無法坦然面對別人誇獎自己的孩子。

比如,親朋好友誇一句:“這孩子真聰明!”處於禮貌和謙虛,有的家長會立刻說:“咳,他不行,不如你家孩子成績好。”

不是看不到孩子的閃光點,而是強行貶低,以周全人情世故。

可是這話落在孩子耳中,太扎心了。尤其是在外人面前,這種否定的殺傷力足以讓他信以為真。

孩子自然而然也會對自我的評價過低,不敢將內心的情緒釋放。

3、“貶低式”自我投射

如果父母本身不夠優秀,在社會上沒有足夠的話語權,就會產生自卑心理,把自己在工作上的壓力,發泄在孩子身上。

這種情況雖不算普遍,但確實存在。

比如此前爆火的“流浪大師”沈巍,乞討為生,卻熟讀卻熟讀國學經典,思維清晰,氣度從容,引發了大量的好奇和圍觀。

但沈巍卻這樣評價自己:“我有壓抑感,從小在父親面前無所適從。”

兒時的沈巍喜歡畫畫,熱愛人文歷史,但他的父親卻對此深惡痛絕,明令禁止。沈巍從小只能按照父親的要求學習。

一旦被發現他看自己喜歡的書,父親就會大肆責罵,給他洗腦說“你一輩子都會沒出息”。

後來,沈巍填報大學志願,被父親逼着選了審計專業。

因為那是父親沒實現的理想,必須由他去實現。

後來的沈巍,在精神崩潰後,憤然出走乞討,反抗着前半生數十年年,父親對他的逼迫和控制。

大師與乞丐,只在一線之間。這條線,應當成為我們心中的警戒線。

無論出於哪一種心態,對孩子大肆貶低、打擊,都是不可取的。

如果我們總是對孩子的情緒視若無睹,那麼即使這份貶低里包裹着愛,也將成為孩子一生痛苦的回憶。

現在延遲開學,孩子們都在家學網課,家長管吧,難免又會大吵小吵;不管吧,孩子又學不進去,效率低下,家庭的矛盾衝突一天不停。

其實相比網課,目前資源最優最受好評的是“電子教輔”,以包學習App為例,不同於普通的“電子教材”和令學生反感的“網課”,它是動態的教材解析,與課本教材配套,所有的教材知識、考試題目仿真情景、動態演示,強調的是讓孩子自主學習、快樂學習。

“包學習”App全網獨家動書M-BOOK平台,包含221冊動態教輔,每日更新專項突破,345小時名師必刷課,500+本暢銷書,海量增值資源,滿足學生的各方面學習要求。學生愛看愛學,學習興趣上來了,學習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老師和家長也就省心了。

3

泰戈爾曾在詩里寫:“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着你,並給你光輝的燦爛與自由。”

生活在不缺愛的環境中,是孩子一輩子的幸運。

王菲曾在訪談中被問及“作為有‘天使印記’兒童的父母,你覺得可以為孩子做點什麼呢?”

王菲說:

就是把她當正常的孩子,在孩子這個成長階段,家長的態度會很影響她。

我現在看她,真的覺得她很美,一點都沒問題。

這個回答,簡單而又豁達,透露出的是一個母親對孩子深切的喜愛。

後來的李嫣自信大方,面對鏡頭笑得漂亮。

阿德勒曾說過,每個人都可能自卑,而自信是伴隨我們自卑情緒的克服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如果孩子從小積累了大量的自卑,那麼建立自信的過程必然曠日持久,未來的每一步,都要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努力和勇氣。

人生海海,本就艱辛。每個人都有不完美,孩子有,父母也有,這並不能成為我們對孩子惡語相向的理由。

不要再給孩子平添這些心理負擔,不要再吝嗇對孩子的誇讚,給他們一份真誠、溫暖、陽光的愛吧。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盆底康復需要怎麼鍛煉? - 天天要聞

盆底康復需要怎麼鍛煉?

生育寶寶可以讓女性的人生變得更加完整,但是生育寶寶之後女性的身體會受到一定的損害,尤其是盆底功能會出現障礙。女性的盆底處的器官掌握着排便排尿的生理功能和女性性生活快感。在生產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對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導致盆底功能障礙
端午節,送給朋友圈的所有人!(經典) - 天天要聞

端午節,送給朋友圈的所有人!(經典)

五月五,是端午,一年一度的端午,互送安康表祝福。我要把,最誠摯的問候送給,我最寶貴的朋友圈。願朋友圈的所有人:端午安康,平安喜樂。我的朋友圈,雖然我們不常聯繫,雖然我們不常見面,當並不意味,你在我這裡不重要,只要我們在一個朋友圈,你就永遠都是我,最為要緊的朋友
端午節,最好的祝福送給所有人! - 天天要聞

端午節,最好的祝福送給所有人!

五月初五是端午,輕聲問候送祝福。祝優秀的你們,生活紅如棗,祝善良的你們,感情甜如蜜,祝辛苦的你們,一生有福氣!端午端午,送上祝福,祝你們安康,遠離疾病,祝你們無憂,快樂倍增。送你們一顆健康粽,身強體壯不生病。送你們一顆幸運粽,事業紅火攀高峰。送你們一顆如意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