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有篇文章【1】專門研究了上癮的生物學機制,發現:
環境對上癮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只要通過改變環境,就能解決人的上癮問題。
一
大腦獎勵迴路
科學家發現人的大腦中存在一種“獎勵迴路”,其中有兩項關鍵部分:一 多巴胺; 二 感受多巴胺的受體【2】。
多巴胺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概念,其作用大致是:
當人遇見特定的事物時,腦中會產生多巴胺,這就相當於在告訴大腦:“這件事件很重要,繼續做!”
當我們面對美食、性、金錢和吸食毒品時,大腦都能產生多巴胺,所以有人一吃美食,就停不下來,有人看見美女就欲罷不能,有人……
而多巴胺受體就相對冷門一點,它就像是接收多巴胺的傳感器,傳感器越多,這個人感受多巴胺的效率就越高,也就是說這個人就越容易滿足。只要一點點多巴胺,這個人就能很快樂了,即他不需要更多的多巴胺,他不容上癮。
而該受體少的人,感受多巴胺的效率就低,就不容易滿足。為了讓大腦快樂,他需要更多的多巴胺去彌補受體的不足。就像吃甜食,普通人一個甜筒就夠了,而她則需要兩個。
甜筒
01 越上癮,多巴胺受體變得越少
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發現,對毒品、酒精上癮的人員中,多巴胺受體會明顯地減少,並且在戒除很長時間後,該受體依然沒有恢復到之前的水平。
這說明,大量地服食毒品或酒精會讓人的多巴胺受體變少,從而為了獲得相同的快樂,大腦就會命令他攝入更多的毒品或者酒精作為補償,而更多的酒精和毒品又使多巴胺受體減少。上癮本身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02 改變環境,可以改變多巴胺受體
研究人員做了一個猴子和可卡因的實驗。實驗中,有一批被單獨關在各自籠子里的猴子,實驗人員對其餵食可卡因,並且猴子對可卡因產生了依賴性。然後把這批猴子放到幾個大籠子里群養,一段時間後,有的成了各自籠子里的猴王,剩餘的大多數成了被統治階級。
經過研究發現:
成了猴王的那些猴子,大腦里的多巴胺受體變多了,然後對可卡因的需求變少了,因為他們在新的環境里得到了更多的注意力、更多的梳毛,更多的食物。
梳毛是動物間的關愛行為
反而被統治的猴子,大腦里的多巴胺受體減少了,對可卡因的需求量開始變大,因為他們的生活環境不如以前了。
從猴子身上可以觀察到,正面的環境讓它們的多巴胺受體變多了,減少了對可卡因的依賴。而負面的環境讓多巴胺受體變少了,增加了對可卡因的依賴。
03 多巴胺受體的可逆性
接着,實驗人員把猴子們弄回了原來的“單人間”,猴王因為失去了原來的地位、梳毛、食物等待遇,它們的多巴胺受體開始減少,對可卡因的需求又開始上升。
而被統治的猴子在回到自己的“單人間”後,由於沒有了被統治的壓力,多巴胺受體開始恢復,對可卡因的需求開始降低。
多巴胺受體不僅可改變,並且可逆,關鍵在於環境的壓力。
04 誘惑引發的上癮
文章舉了一個美國肥胖率的例子,1990年沒有一個洲的肥胖率超過15%,而2015年,44個洲的肥胖率超過25%。這是因為高糖、高卡路里的食物變得便宜和無處不在,獲得它們變得越來越容易。
無處不在的高熱量食品
在中國也是同樣的趨勢:我國肥胖發病率(依WHO的BMI≥27.5kg/m^2標準)由1993年的4.2%增加到2015年的15.7%。如今各個社區都是遍地的零食店,美團宵夜還能送貨上門。
國內的零食店
正如古話: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預防吃下更多的食物,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盡量遠離這些誘惑。
小結:
該實驗的種種數據表明:上癮的決定性因素——多巴胺受體是受環境的影響和改變,也就是說戒除酒癮,甚至是毒癮都具有實踐和科學理論上的可行性。
二
手機上癮的現狀
根據《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有56.4%的未成年人玩手機遊戲,有13.2%在工作日玩手機遊戲日均超過兩小時,其中男性佔93%。這個數據還未計算玩社交網絡、刷抖音的女孩子們,如果算上他們,我預計這個比例會超過75%。
《報告》中還舉了很多極端的例子:上海的黃爸爸跟調查人員說,“孩子現在雖然在上學,但是學習已經一塌糊塗,之前考試經常考90多分,現在也就能考50多。現在上課就睡覺,沒有任何興趣。我們叫他不要玩遊戲,他就會發火,前段時間甚至還會動手……”
沉迷手機
沉迷手機的危害不言而喻,很多家長都嘗試過強制禁止玩手機,但是效果並不理想,如上面的黃爸爸的兒子甚至要和他動手了。
三
如何科學地讓孩子遠離手機?
根據這份研究成果,我們可以作以下四點的嘗試:
01 因為上癮本身就是一個惡性循環,所以是越早干預越好。
02 因為正面的環境可以增加多巴胺受體,所以家長應該主動、積極地給孩子創造一個正面的環境。比如更多的家庭互動:爸爸可以和孩子吐槽一下學校的食堂和公司的食堂,吐槽一下身邊的同學、同事,聊一聊最近要上映的電影和自己小時候看的電影有什麼區別,聊一聊各自喜歡的明星等,聊一聊自己小時候是如何被爺爺奶奶教育的。
千萬不要一聊就是作業、分數等讓孩子倍感壓力的內容。或者周末去爬個山、打個球等戶外項目等都是非常好的活動。
總之,只要家長肯主動花心思,找點共同話題和興趣肯定是不難的。因為根據研究,人只要處於一種開心的狀態,多巴胺受體就會增加,成癮性就會降低。
03 過大的壓力也會減少多巴胺受體,現在學校的課業本身就很忙,初中的孩子作業做到11點也是家常便飯的事,我知道不少學生一周要上4,5種甚至更多的補習班。周一到周日的連續學習讓很多孩子的壓力過大,這也是促使他們對其他事物上癮的原因之一。
現在國家出台雙減政策,剛好可以緩解孩子這一問題,家長盡量少安排補習或者不安排補習。
04 清除孩子身邊所有的誘惑。孩子的可感知範圍內不要出現有人玩遊戲、刷抖音。孩子的生活範圍主要就是學校和家庭,學校里自然沒有什麼誘惑,主要是家裡的哥哥姐姐、媽媽爸爸,晚上在家裡,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要使用手機,手機遊戲和抖音更是要禁止。把誘惑的源頭切斷了,孩子玩手機的慾望自然就降低了。
2010年底,喬布斯對《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記者尼克·比爾頓(Nick Bilton)說,他的孩子從沒用過iPad。Twitter的創辦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給兩個年幼的兒子買了數百本書,卻不給他們買iPad。
世界頂級智能設備和社交網絡公司的創始人們,居然不讓自己的孩子接觸智能設備。在中國,我們可以猜測一下,馬化騰會不會讓他的孩子玩《王者榮耀》?
總結:
只要做到以上4條,我相信你的孩子從今天起就能漸漸地遠離手機。
教育孩子是讓無數家長頭痛的難題,他們屢戰屢敗,似乎看不到勝利的希望。
其實,教育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面對複雜問題時,首先就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去拆解,當看到問題的本質時,距離勝利就只剩下對時間和耐心考驗了。
註:
- 2017-7-2《What Cookies and Meth Have in Common》
- 學術名稱:D2 recep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