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還在等待過新年穿新衣的我,轉眼之間也到了退休的年齡,正式融入到退休生活之後,發現那些曾經的追名逐利都變得不那麼重要了,經歷過風風雨雨,我更渴望的是內心的平和與滿足。
50+的人更好的狀態應該是“低配的生活,高配的靈魂”。不是因為我們不再追求,而是因為我們開始懂得,簡約、質樸才是面對人生後半程的正確態度。
低配生活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更是一種心態的升華,它讓我能夠更加專註於真正重要的事物,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簡單而純粹的瞬間,讓人踏實平和。
一、語言低配
老子曾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在人生的長河中,這句話的智慧逐漸顯現。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越來越意識到,在某些情況下,選擇沉默比說話更加明智。
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如果沒有良言,就請選擇沉默,不清楚事情的始末,就請減少對他人的評論。看破不說破才是人生的大智慧。精簡表達更是我們50+人要學會的高技能。
二、情緒低配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雖提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但在這裡,“寧靜”二字更應被解讀為內心的平和與情緒的穩定。對於我們50+的人群來說,經歷過人生的起伏之後,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顯得尤為重要。
當媽以後更是意識到,家庭矛盾的始作踴者,往往是不受控制的情緒,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遇到事情不是通過發泄情緒來解決的,而是在平和的狀態下理性溝通,學會合理地表達和控制情緒,才能讓往後的生活更加寧靜和諧。
三、慾望低配
古人云:“知足者常樂。”這句話對於步入50+的我們來說,更顯得意味深長。隨着年歲的增長,我們應該逐漸認識到,物質的追求並非生活的全部,而知足才是幸福的源泉。
托爾斯泰曾經講過一個故事。
有個人想購買一塊地,地主對他說,只要你日出時從這裡出發,並在日落前返回出發點,那麼你所走過的路線圈起的土地就全都歸你。於是,那人就拚命地跑,直到太陽偏西還不知足,最後總算趕在日落前跑了回來,卻因為精疲力竭,吐血而亡。
低配生活並不是讓人要壓縮自己的生存空間、降低生活質量,而是要在這個慾望擴張的世界裡,學會辨別和放棄,懂得什麼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懂得適可而止,從而獲得晚年生活的輕鬆與自由。
四、圈子低配
年輕時總覺得進入高端圈子,結交更高的牛人,人生才有開掛的機會。但事實是,當你削尖了腦袋擠進了所謂的高端圈子,也很難得到你想要的,遇到事情請人幫忙,別人大都直截了當拒絕了。甚至跟人傾訴一下心情,都要小心翼翼,唯恐被嗤之以鼻。
退休後才明白,曾經的朋友、同事、同學都是人生路上的過客,那些曾經圍繞在你身邊的人也都漸行漸遠,退休後沒有朋友,沒有圈子是常態。
到了50+才會發現,人的精力也真是很有限,與其把時間浪費在無效的社交上,不如多給自己一些時間提升自己的價值。人越是懂得獨處,就越是富有。
五、寫在最後
50+的人應該學會過低配生活,這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人生智慧。
語言低配,學會精簡表達,看破不說破,
情緒低配,學會控制情緒,讓生活更加寧靜和諧,
慾望低配,懂得適可而止,從而獲得晚年生活的輕鬆與自由,
圈子低配,提升自己的價值。人越是懂得獨處,就越是富有。
最後以楊絳先生說過的話來共勉:
“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