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一種智慧,孤獨是一種享受


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什麼都不感興趣。能夠對一件事物熱衷地去愛好,去鑽研,而不願把時間浪費在其他任何一件事情上的人,他不但不害怕孤獨,有時反而卻還喜歡孤獨。

能夠在單獨一個人的時候,不覺得孤單;在冷清的時候,不覺得寂寞;在空閑的時候,不會無所事事,依靠的便是內心的豐富與充實。

  孤獨有時真的是好東西,在這個物質的社會,只有孤獨讓你去領會你自己內心的東西。學會孤獨,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說話——就這樣去學會深刻。

孤獨為人生的重要體驗,不僅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而且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的靈魂才能與上帝、與神秘、與宇宙的無限之謎相遇。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在交往中,人面對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獨處時,人面對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這種面對整體和萬物之源的體驗,便是一種廣義的宗教體驗。

可以在孤獨寂寞中完成使命的人即是偉人。如果你領略過真正的孤獨與寂寞,而且你曾經用自己的力量戰勝孤獨與寂寞,而且找出自己的路,有了自己的創造與成就,你就可以相信,孤獨與寂寞並不像你所想象的那樣可怕,因為它對你有激勵作用。

孤獨更重要的價值在於孕育、喚醒和激發精神的創造力。一般而論,人的天性是不願忍受長期的孤獨的,長期的孤獨往往是被迫的。然而,正是在被迫的孤獨中,有的人的創造力意外地得到了發展的機會。

文化史上的許多傳世名作就誕生在牢獄、疾病和苦難里。例如,波伊提烏斯的《哲學的慰藉》、莫爾的《紓解憂愁之對話》、雷利的《世界史》,都是作者在被處死刑之前的囚禁期內寫作的。班揚的《天路歷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記》也是在牢獄裡醞釀的。孤獨反而激發了貝多芬、戈雅的藝術想象力。西伯姬昌披拘禁而演繹《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才有《國語》;孫臏被截去膝蓋骨,《兵法》才撰寫出來;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後世才流傳着《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這些涉及了牢獄和疾病之災創作的大作品,雖然他更多地着眼於苦難中的發憤。強制的孤獨不只是造成了一種必要,迫使人把被壓抑的精力投於創作,而且我相信,由於牢獄或疾病把人同紛繁的世俗生活拉開了距離,人是會因此獲得看世界和人生的一種新的眼光的,而這正是孕育出大作品的重要條件。

世界三大宗教的創立過程中,孤獨的經驗都起了關鍵作用。釋迦牟尼的成佛,不但是在出家以後,而且是在離開林中的那些苦行者以後,他是獨自在亞穆納河畔的菩提樹下連日冥思,而後豁然徹悟的。耶穌也是在曠野度過了四十天,然後才向人宣示救世的消息。穆罕默德在每年的齋月期間,都要到希拉山的洞窟里隱居。


  在晨曦初照的黎明,夕陽西下的黃昏,或是萬籟俱寂的黑夜,獨自走進孤獨,可以深深地體會到孤獨是一種美麗。只有在孤獨中,一切才是真實的。笑容是對自己的,哭泣是對自己的,淡淡的惆悵是對自己的,甜甜的喜悅是對自己的。那時才能輕輕梳理如夢如煙的往事,讓莫名的疲憊、無謂的憂傷在身後如潮水般徐徐退去,讓往日飄忽不定的眼神清澈如水,讓焦躁不安的面孔寧靜似月。我們只有在孤獨中才能把自己融入自然,完美地領略春花的絢麗、夏風的濃烈、秋色的清幽、冬雪的晶瑩,才能懂得珍惜生命,善待朋友。

當自己真正靜下來的時候才會知道孤獨的時候人是最冷靜的,也是最自信的,孤獨的世界只有自己,那才是一個真正屬於自己主宰的世界。孤獨是一種寧靜,孤獨的星空有智慧的閃光。你的思想在升華,你的靈魂在洗滌。

孤獨的時候泡一杯清茶,獨自一個人品嘗人生的味道;孤獨的時候種一束鮮花,獨自收穫生活的多彩;孤獨的時候睡一個好覺,獨自享受夢境中的炫麗。孤獨的時候,享受孤獨,那麼,在不孤獨的時候才能很好地享受生命的饋贈!

  只要學會享受孤獨,就會在滄海桑田的變遷中收集新綠。與其讓生命在無休止的紛爭中窒息,何不置身孤獨,漂洗心扉,凈化靈魂。如果非要登上絕頂才能見到日出的輝煌,不如一個人靜靜地躺在山腳的溪邊,看映在水中半殘的虹;如果非要似夜鶯的歌唱才能打動別人,不如孤雁一叫,劃破天空的寂靜。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需要適時地享受孤獨,太嘈雜的生活讓人容易疲憊不堪,太煩瑣的事情會使人精神恍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