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皆瑣事,就看你怎樣以微言見小義了

有人用VLOG記錄生活點滴,有人用文字吐槽生活瑣事。


有人在頭條分享日常,有人在知乎詢問人生疑惑,有人在小紅書種草,不過,似乎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發朋友圈、曬日常。


大概熟人太多了。


也許你會吐槽自己的生活過於乏味和枯燥,有什麼好記錄的呢?其實不然。


在我看來,記錄生活中的點滴,並不僅僅是記錄,而是通過記錄的一件小事中獲得一些感悟。


人生來就是要歷練,那為何不加以思考,從而讀懂生活。


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博士盧昌海就是一位非常喜歡在微博記錄自己生活點滴的博主。


而這本《我的“微言小義”(二集)》正是甄選了他2017年1月-2020年7月間的微博,所以這是一本“微博體”作品,不過在我看來更像是散文隨筆類的書籍。




內容多為作者/博主的見聞隨感、理科漫筆、科學微史、閑言碎語,不過,文中句句凸顯了作者的人生的智慧、從容和豁達。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生活毫無“色彩”可言,如果你認為自己的目前的人生方向一片迷茫。不妨看看盧昌海《我的“微言小義”(二集)》


他說:"其實挺喜歡有夢——當然指醒來仍有印象的夢,彷佛將原本虛擲的時間變為了在平行宇宙里的遨遊。好夢固然回味無窮,就連噩夢醒來也別有一種劫後餘生般的欣慰。"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不論是學霸還是社會精英,都會有做夢的時候。


是好夢還是噩夢,不同人有不同的見解,亦如作者所悟噩夢也可以是劫後餘生的欣慰,是幸事,不必過於深陷其中。


他說:"人生的路,前半段是上坡,視線的終點是天空,後半段是下坡,視線的終點是墓地。"


有大智慧的人,總結的人生路程都是那麼凝練精準。


人生前半生,我們在學習,在拼搏,人生下半場,則是妥協與和解,直到生命的終點。


他說:"我讀文章時,所吸收信息和享受文字外,還會自動處於一種糾錯的狀態,會隨時閃過諸如這裡缺少說明,這裡有個破綻,這裡漏了可能性,這裡前後不自洽......的念頭。"


以前看文章我會一字一句看完一篇文章,看到精彩的地方會停留,細細品味,現在看文章,就像是在完成一份快速閱讀一般,毫無收穫。


很久沒有像作者這般,有糾錯的念頭,有看是否存在邏輯問題。


他說:"如果說人與狗的差別的100與1的差別,那麼人與人的差別有時是100與-100的差別。"


當我看到作者這段“閑言碎語”時,我深思了很久。


是否可以理解為,有時人不如狗。


作為讀者的我,至少是這麼理解的。


他說:"自嘲不僅是一種風度和雅量,而且也有實用的一面,那就是把原本會讓人笑你的事變成了讓人跟着你笑的事,把原本笑你的人變成了跟着你笑的人。"


自嘲也是社交中的一種技能。


不過,目前我還學不會,風度和雅量不是那麼容易學會,大概是我還不夠成熟,臉皮過於薄了些。


我是十分佩服那些在職場中,社交圈裡,把自嘲運用得那麼熟練的成功人士。


他說:"讀一部好的小說,看一部好的連續劇,會漸漸把書里、劇里的某些人當成好友,“全書完”或“全劇終”時則彷佛好友離去,不免悵然若失。"


他說:......

生活皆瑣事,以微言見小義。


“走過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所以,不妨記錄生活點點滴滴。


願人生充滿智慧、從容與豁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