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
郭陳紅
時值初夏,雖然天氣還不是很熱,但驕陽下幹活的我,業已滿頭大汗。這時,放學回家了的小女兒,問我:“爸,你熱嗎?”我說:“熱呀!”小女兒蹬蹬蹬跑出去,買着一根雪糕回來,並遞到我口邊,說:“爸,吃吧。”
我說:“我不吃,你吃吧。”小女兒又說:“我不吃,這就是給你買的,看你熱得……”聽到這話,我不覺被女兒的這份孝心所打動。她的這份孝心雖小,但卻像涓涓細流,流進我的心田,冰爽清涼,愜意非凡,感覺這個女兒沒有白養。
還有,自女兒她們上學後,每次父親節、母親節或我的生日、妻子的生日,小女兒和比她大一歲的姐姐都用她們省下的零花錢,給我和妻子買個小禮物。瓜籽不大,但是人心。我和妻子都很高興和開心。
孝道
後來,我和妻子不斷說,“以後別花錢買東西了,我們知道你們有這份心就行了”這不,今年母親節又快要到了,小女兒告訴我,說:“爸,我給你說個秘密,但不許告訴媽媽。”我說:“行。”她說:“母親節快到了,你們不是不讓我們買東西嗎,我們打算給母親洗洗腳,給她按摩按摩。她每天工作也挺累的”我聽到這話,不覺有些感動。
雖然女兒才十歲,還小,還不懂什麼是孝,但在我看來,她的心中已植下了疼愛父母、關愛父母的意識。她的這種意識,雖然現在正處於萌芽狀態,但將來肯定會越長越大,越長越高,最後成為參天大樹,成為大孝和大愛。不覺,我心中無比欣慰,眼前充滿無限光明。
新二十四孝
說起孝,古有漢文帝《親嘗湯藥》,董永《賣身葬父》,蔡順《拾椹供親》,黃香《扇枕溫衾》,和河北梆子劇種中的《丁香割肉》等等,許多感天動地的故事,光茫四溢,流傳至今。
我們現代也有很多典型事例。如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孟佩傑女孩,照顧患病的養母十二年。養母病重期間,為配合醫生治療,讓養母早日好起來,她每天幫助養母做仰卧起坐、按摩等,養母大便困難時,她就幫助養母把大便扣出來。後來,她考上大學後,為能照顧無日常生活能力的養母,便帶着養母上大學。
如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陳斌強,每天為了能親自照顧患了老年痴呆的母親,他用一根布條把母親綁在身上,騎着電動車行駛30多公里去學校上班,一連五年,風雨無阻。
還有感動河北十大人物,九歲的許歡,既照顧癱瘓的媽媽,又照顧多病的爸爸,用懵懂的孝心支撐着風雨飄搖的家。等等。這些事例,感人肺腑,膾炙人口,深受人們讚譽。
孝敬長輩
孝為百事之首。古語云,百善孝為先。所以說,作為一個人,首先必須要孝敬父母。不孝敬父母,對父母活不養、死不葬,即便你一生凈做好事,好事做一火車、一飛機,也不能真正意義上稱之為善,因為別人會認為你在作秀,是另有所圖。
沒人甘願與你成為真正的朋友,沒人敢願與你合夥做生意。因為你對生你養你的父母都不曾有絲毫報答和感恩之心,都能不講情面和情感,而翻臉不認人,更何況是朋友了。從此,你便會整日活在不孝的陰影中。走在大街上,背後也好像會有人在戳你的脊樑。
孝,不是形式主義,是發自內心對父母生育之情、撫育之情和教誨之情等的感恩和回報,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整天把孝掛在嘴邊,而不內心感激父母,而不付諸於回報的行動,光開空頭支票,不是真正的孝。還有在父母健壯,能幫你幹活,你用着父母的時候,看着父母是父母,但當父母年紀大了,干不動了,是拖累了,父母需要照顧的時候,你卻遠而避之,或愛搭不理,或厭煩嫌棄,那也不是真正的孝。
百善孝為先
老去的父母
更不用說,有的人,徹底喪失人性,乾脆棄之不理了。這種人,就不能稱之為人了,簡直連畜生也不如。說句難聽的話,我們家中養個豬呀,狗呀,我們還知道餵養呢?更何況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爹娘。
羊,還有跪乳之情,鴉,還有反哺之義呢?何況我們人,更應該知恩圖報,報答父母,孝敬父母。
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是我們做人的基礎,是我們道德的核心。論語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可見,孝敬奉養父母、尊敬順從兄長,也算是我們做人的一個根本要件。假如父母去了,我們“子欲養而親不在”,我們後悔也晚矣。即便是對着父母的墳塋,哭天喊地,叫爹喚娘,也無濟於事。人生最大的悲痛,也莫過於此了。
現在,我們何不趁父母還健在,趁我們還有機會,盡心孝敬父母,奉養父母,以讓自己將來心安,讓人們稱讚,讓後人效傳。這算是我們的福分,也算是我們的造化。
朋友們,百善孝為先,百事先孝行。當我們駕車旅遊,游遍大江南北,興緻勃勃地觀賞祖國大好風光,當我們飯店聚餐,吃着山珍海味,品着名牌洋酒,吸着外國名煙,當我們與朋友歌廳K歌,歌廳內清涼如春,外面驕陽似火,這時,我們是否想到過面朝黃土背朝天,在烈日下正辛苦勞作的父親和母親,他們彎着腰,駝着背,汗珠一滴一滴,滴入土中……
孝敬長輩
(作者為保定市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