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行原創丨“線來線往”這個詞兒(散文)

“線來線往”這個詞兒

文/周長行


我孫女從微信群里發過來她剛剛完成的一篇作文,題目叫《在線》。其實,她的高中學習生活就是從“線上”開始的。由於疫情封控管理,她這個新生至今仍沒有報到。都個把月了,上課下課還是宅家“在線”。“‘線’上的老師和同學好像正在上演一部虛擬的神話”,怪不得她就地取材寫了篇《在線》,真實記錄下她的體驗和感受。

她寫她的“在線”,我也想寫寫我的“在線”。一個“線上交換”似的寫作。疫情還在封控,我的這篇小文也只能在線上傳給她閱讀。即使沒有疫情,“線來線往”也已經成為我們的日常。

因此,“在線”能夠成為一個中學生的作文,已無需大驚小怪。當下“在線讀書”“在線辦公”“在線購物”者比比皆是,正呈方興未艾之勢。只要疫情不絕,“在線”的種種新生事物還會像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

一個小小的病毒在“深化”“細化”和“改變”着我們的生活,儘管這對於“不可一世威風八面”的人類挺諷刺,卻也足夠我們思考與玩味。

這讓我想起了颱風災難。好玩的是它的許多命名,艾利啦,鳴蟬啦,山竹啦,梅花啦等等,一個比一個美麗動聽。“華麗包裝下的災難”。這其中的道道,網上都有詳細的說明,來個“在線閱讀”定會真相大白。然而,新冠病毒的“颱風現象”,並不在它的冠名上,而在於它帶給我們的“在線生活”。世象冷暖都在“生活”里。可我們混來混去,居然被詭異的病毒逼到了“線”上。咦,我們“在線上”生活啦!看上去多麼地愜意輕鬆,然而,它卻是滿世界的不能承受之重。這是眾所周知的嚴峻現實:一“線”光明與命懸一“線”的“線上軼事”已在生活中輪番上演。

“在線”是有一些日子了,幾乎沒有誰能預期我們還要“在線”多久。專家們關於“學會與病毒共存”的提示,或許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未來生活的常態?被我生造出來的“線來線往”這個詞兒,說不定在將來某個時刻就會衝上熱搜,納入世界性的詞典。若不信,咱們就走着瞧!

(速寫於2022年10月9日)

【作者簡介】周長行(男),著有長篇紀實文學《鵾鵬騰飛的地方》《大山的呼喚》《大京九解說詞》《趙忠祥寫真》《喬羽戀歌》《不醉不說喬羽的大河之戀》《偉大的我們》《大浪淘金》;中篇報告文學《岩石歲月》《悠悠玉蘭情》《巷道雪洞》。作品曾獲《解放軍文藝》大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