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人生最後,你想如何離去?

醫療干預

在這本書里,有不少垂死病人的案例,從重病到臨死,他們或許因為現代醫療技術的干預延長了壽命,又或許主動選擇減少干預體面地離世。

須知道,需要醫療過度干預的生命階段與動個小手術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更無法與感冒發燒這樣的病症相提並論。

隨着醫療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疑難雜症乃至絕症能夠得到“緩解”,然而,這並不意味着在你的有生之年能得到根治。

以前的“絕症”是短暫的痛苦,如今的“絕症”是持續的僥倖。

生存焦慮

一旦生命線被延長,持續的焦慮隨之而來,很多時候我們稱之為“希望”。

治療是漫長的過程,在治療的過程中病人某種程度上不得不放棄生活的質量。

或許是生活不能自理,時時刻刻需要有人照應;亦或許是在ICU病房裡插着各種管子,直到生命體征消失……

在被鼓勵着“要與病魔抗爭到底”的時候,在還有選擇的時候,我們卻忽略了病症本身給患者帶來的痛苦。

這也就意味着,安詳、有尊嚴地死去成為了奢侈。

尊重選擇

死亡是生命必然的歸宿,我們無法決定它什麼時候到。

《最好的告別》恰恰是在告訴所有人,面對死亡,我們不止有一條道路。

生命只有一條,死亡只有一次,沒有試錯的機會。

不去後悔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還能做決定的時候,不去逃避,坦誠地與病人進行一場心與心的對話。

這條道路上的選擇,必然不會有標準答案,有的是每個人從心的回答:這個階段,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