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我家的幸福照丨月餅香了中秋節
來源:
九月,天氣轉涼彷彿就是在一夜之間,昨天還是赤日炎炎蟬聲不斷,今日便有了一絲涼意。仰頭望向窗外,月光似水一樣流淌進營房,這才意識到,這已經是我在部隊過的第十個中秋節了。
“露從今夜白”。我似乎穿越了時空,和千年之前的大詩人杜甫產生了靈魂上的共鳴,擊中我心弦的正是那句“月是故鄉明”。家鄉月亮的模樣,我此刻並不知曉,入伍多年,不少關於家鄉的記憶,都開始漸漸模糊,只是清楚地意識到又到了中秋,到了這個月餅飄香的時節。
在記憶深處,小時候最喜歡的場景之一就是看月餅的製作過程——大人們提着自榨花生油、麵粉和白糖紅糖,帶着自家母雞下的蛋,買幾斤果脯葡萄乾和花生瓜子仁,去到村裡專門製作月餅的人家,把這些乾果放在機器上碾壓成碎,和其他食材混在一起調和成餡兒,擓一勺餡料,再用麵糰包上,就這樣,月餅在一雙雙巧手和模具的碾壓下成型,最後刷上一層蛋黃液放進烤箱,通過烤箱的觀察孔看得見,表皮一點點變得焦黃。整個院子都是忙碌的歡聲笑語,一股帶着甜味的香醇氣息,縈繞整個村子的上空。這在我們老家叫“打月餅”。
剛出爐的月餅是最好吃的,表皮酥脆,但又不會掉得到處都是渣子。一口下去,果脯和瓜子仁都探出了頭,唇齒間滿是甜而不膩的糖味,連呼吸都透着月餅的香氣。
那時候,月餅在農村不只是一種吃食,在中秋那天還會用來供奉各路神仙,家家戶戶都會在院子里找上一塊好位置,點上三炷香,把最好的月餅擺在貢台上,祈福求願。
值得一提的是,月餅還像是農曆八月的一種特殊乾糧。秋收,在老家的鄉親們眼裡算是一年農忙裡頭等的大事,在那個收割機還沒有普及的年代,全村男女老少都會參與到掰玉米這一項“全民運動”中來。“秋老虎”也專挑這幾天跳出來難為鄉親們,大家隔一會兒就得到田埂邊上那片樹林下中場休息,這個時候一般都會拿出月餅和蘋果,邊吃邊討論:誰家玉米收成不錯,明年也換着種......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月餅的質量也越來越好,品種越來越多。從城市到鄉村,從商場到小攤,各式各樣的月餅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京式的、廣式的、蘇式的、滇式的、港式的;豆沙的、棗餡的、桂花的、五仁的、芝麻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找不到的。然而,外地的月餅沒有家鄉的味道,相比之下,我還是對家鄉傳統月餅情有獨鍾。
似乎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每當到了秋季,我就會想起以前打月餅的時候,跟在媽媽屁股後面,等着吃剛出爐的第一個月餅。這種條件反射在我長大離開家,一直到參軍入伍,未曾有絲毫減弱。初秋一到,記憶中那股月餅香總是挑逗我的心尖,讓遊子歸心似箭。
下午,我在營區外環跑步時,一股熟悉的香氣衝進鼻腔蔓延至胸肺間,一種“近鄉情更怯“的感覺也漫上心頭。尋着香氣找去,發現炊事班正在製作月餅,拿起一塊放在嘴裡,眼眶裡都是一股溫熱,像是掰玉米忙裡偷閒躺在田埂邊上小樹林休憩時,陽光不小心透過樹葉灑在了身上......
整理:秦麗
作者:李宏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