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多年前看過《似水年華》,在那個懵懂的年紀,只記得是個很文藝的故事,只記得故事的節奏很緩慢,只記得故事裡的小鎮很美,只記得兩個相愛的人最終沒有在一起,一直以為這是個悲劇,以至於不敢再看第二遍。
但是從那時候起,莫名對烏鎮有了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好像那裡滿足了我夢裡最溫馨、最平靜、最美好的樣子:千年古鎮、凹凸石階、小橋流水、落日餘暉,一群質樸的人們在說笑,黃昏拖着長長的尾巴緩緩略過,當傍晚來臨,小鎮閉上眼睛,和小鎮的人們,一同進入了夢鄉。
直到今年,機緣巧合再次重溫《似水年華》,在這個通透的年紀,還是那個娓娓道來的故事,還是那個質樸的小鎮,還是那些簡單的配樂,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它不是個悲劇!它只是個故事,它只是告訴你,反正愛有時候也可以這樣~
故事的結尾,文獨白: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歷歷可見,是不是我們的愛情,也要到霜染青絲、時光逝去時,才能像北方的枝幹一般,清晰、勇敢、堅強?
就這樣,相隔千里,就這樣,各自安好。
不忘卻,不記起,是這個故事最好的結局了吧。
至此,我的意難平也不再難平,是的,相愛有很多種形式,而文和英,他們相愛的方式是“愛過”,在他們心裡,都有一個位置,是永遠屬於對方的,不相見,不打擾,只願偶爾想起時,心底微微顫抖,嘴角輕輕上揚,已足矣。
當很多年後,我站在烏鎮的長廊上,突然有種恍惚的錯覺,好像看到了文拉着英的手穿過長廊,到了另一個時空,又好像,看到了他們在橋上相遇,在車站離別,我對烏鎮,是有着一層深深的濾鏡啊。
02
文和英是幸運的,他們在人生中的定局之前,遇到了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所以即使相隔千里,卻常常做着同樣的事,說著同樣的話。
文去台北,無意間走進一家店,卻相中了英曾經想買走的音樂盒;
文去台北的山上看風景,又無意間邂逅了英認識的流浪歌手;
文在烏鎮,英在台北,面對着同樣大的小女孩,說著關於生命的同樣的話;
這些,他們自己都是不知道的,然而,命運知道,不然他們怎會相遇?
文,這個眼裡有星空的人,曾如此確定自己的心意,他說:也許,這一切都是夢境,醒來就忘了,可如果真是夢,我就更要說出來,不想在夢中都不曾說過:我愛你。
從不故地重遊的英,一而再,再而三的回到烏鎮,她說:我不知道為什麼又跑回這裡,我究竟是怎麼了?是因為這水鄉小鎮?還是因為身後的這個男子?她在心中說:我做出了選擇,我自己都不曾想到的決定,我決定再回來,然後留下來。
然而,他們太過相似,相似的猶豫、懦弱、倔強,直到錯過。
郵筒不會說話,不會告訴文英的地址,文等不來英承諾的再次到來,然後留下來。文大病一場,從傷痛中走出來後,接受了一直在身邊的默默。
默默知道文為了英崩潰、絕望,還是會承諾永遠都會陪着他,永遠不會離開他。
英因錯過見父親最後一面,心臟病發,無法告訴文她不能赴約了,病癒後英以為夢該醒了,就在現實中穿上了婚紗。
英的未婚夫不懂英為什麼會去認識流浪歌手,但會誇她很有愛心,不懂她為什麼不喜歡黃昏,但卻會為她在每天黃昏來臨前拉上窗帘。
默默和英的未婚夫都懂得去爭取自己的愛人,而文和英,像兩個小孩子,不主動,不敢再往前一步,都在等着被救贖,都以為就這樣了吧,我們錯過了。所以,他們或許只適合在夢裡相愛,在現實中分開。
03
文和英的相遇、相知、相愛太過夢幻。
書院里的一眼對視,就像被電擊中般挪不動腳步,他們在對方的眼睛裡看到了夢中的人,所以即使沒說一句話,卻勝似千言萬語,他們甚至沒有問對方的姓名、住址、過往,只知道眼前這個人,是一眼就感覺似曾相識,恍若隔世的,眼神在喜歡和不喜歡面前是不會說謊的。
幾天的相處,就已經從靈魂深處愛上對方,明明剛剛認識,卻像老朋友一樣開玩笑,明明連對方的聯繫方式都沒有,卻期待着再次相見。我知道,相愛和時間無關,所以,我相信這樣的夢幻是存在的,所以,之後的不期而遇、心有靈犀是如此真實、清晰,再到最後的思念成災、陰差陽錯,也是如此的現實、無奈。
故事的開始:
“你來了?”
“我剛到”
“我知道你會來”
“我知道你知道”
故事的結尾:
“你要走了”
“對,我要走了”
“我知道你會走”
“我知道你知道”
故事裡:
“我們愛過嗎?”
“愛過”
“多久?”
“一瞬間”
“那剩下的呢?”
“剩下的,是無盡的思念”
好了,塵埃落定了,我也不再遺憾了。遺憾是人生的常態,就像有人說過,把心中的“佔有”換成“存在”,人生大部分的煩惱都會消失,或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