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以怎樣的狀態安住於當下?《隱入塵煙》

記得小的時候當人們問我長大後想要幹什麼的時候,我會說一個職業,這個職業還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變化。

稍微大一點的時候人們再問我以後要幹什麼的時候,我的回答大概是考個高中,後來變成考個大學。可似乎從來沒有想過要考什麼樣的高中,上個什麼樣的大學。

大學畢業了,自己開始知道需要一個工作。什麼樣的工作呢?

大概是體面些的吧!能賺到錢,最起碼能養活自己。

然後開始看到的人越來越多,聽到的越多……

似乎別人嘴裡的這個我也想要,那個我也想得。可慢慢走着走着發現你看到的越多,聽到得越多,想要得到的也越來越多……

看不到盡頭了……


現在回想起來,從小到大,自己竟然沒想過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是啊!這是個問題!

於是翻開厚厚的歷史,虔誠地尋找答案。浩如煙海的史書里,那些刻入基因的名字在在眼前閃現。

我是要成為那樣的人么?

大概不是!

我是在尋找一種生命的狀態吧?

我心中想要達到的,卻又無法具體化的生命狀態。


我大概是想要看到一副畫面,能夠觸動我心中的那根弦,然後打開屬於我的生命樂章。不必華麗,卻能飛揚。

有一天看到了電影《隱入塵煙》的宣傳,瞬間熱淚盈眶。

電影片段 (圖片源於網絡)

“像不像把你的腳印種在泥土裡了?會長出很多腳印……

你體會到的是什麼?

是那份平淡生活中的珍愛?

長在土地里的人情?

還是對生活的戲謔?

……

突然意識到現在生活中缺失的一部分。

是什麼呢?

曾經無數次地問過。

缺少了泥土!

也許吧。

民以食為天的中華大地上生長起來的人們,對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

有泥土,方能紮根兒。

開始意識到從小是生長在大東北那片黑土地上的。腳是時常踩在裸露的泥土上的,說話是不分平翹舌的,聽兒歌是《回杯記》(韓子平、董偉)那樣式兒的……


圖片源於網絡

這也是我小時候經常看到的畫面。只是拉車的有可能是頭牛,也有可能換成一匹馬。趕車的會哼着二人轉小調兒,時而吹着口哨兒。

小時候我特別愛玩兒水!

下雨喜歡在雨里澆着。雨停了會晃動門前的柳樹。柳樹上的水滴就噼里啪啦地落下來,砸在身上。然後我會迅速地跳開,“咣”的一聲撞在旁邊的樹上。瞬間眼冒金星!然後心裡默念:原來“眼冒金星”就是這種感覺呀!之後是腦門兒的大包隱隱作痛,又不敢張揚。

漲過水的河邊會沖刷上來很多石頭,光滑且乾淨。每當晴天午後,那個小的我特別喜歡躺在石頭上望天兒。後背是陽光與大地的溫暖,天空很高。空氣中是泥土、陽光、花草、莊稼的味道。幻想着自己成為了那個一身輕功水上漂的倜儻俠客,浪跡天涯。

只是那時候我不太喜歡泥土!

特別是下雨之後的泥土會粘的鞋上都是,特別不好往下弄。就夢想有一天腳不用踩在泥土上!那似乎是我當時唯一的對一種生活狀態的夢想。


後來我的夢想成真了!

只要我不願意,我就可以永遠腳不沾泥。

我享受着這種狀態有好幾年的時光。聽着馬路上的各種聲音,看着一路的瀝青和交通標識;聽着辦公樓里高跟鞋踩出的摩登旋律,看着那些眉頭緊鎖的藍領白領;聽着一波又一波的流行音樂,看着一部又一部的時代大片;聽着字斟句酌的普通話,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

突然有一天開始感覺自己好累,卻始終找不出累的因緣。

又有一天躺在了草地上。藍天在眼前鋪開去,沒有盡頭;白雲在高處飄浮,輕盈又溫柔。身下的草地好柔軟啊!我的心融入了這天地之間,安放於那塊草地之上,亦或是融入吧!

我想,我的靈魂大概是屬於土地吧!能聞得見泥土氣息的土地。

暫且寄居於城市的那顆靈魂似乎找到了方向。

有一天看到城市的萬家燈火,心想也許這可以代替從前的點點繁星;有一天看到路邊燒烤攤兒的炭火,心想也許這可以代替曾經山村的裊裊炊煙;有一天看到破舊的車庫前滿架的葡萄與一盆盆各色花草,也許這可以代替曾經的菜園……

城市也可以有泥土,只是未必滿目皆是;城市也可以有人情,只是未必人人都有;城市也可以有塵煙,只是未必裊裊瀰漫。

而我呢?

隱於塵煙,安住當下。


電影海報(圖片源於網絡)

隱入影片《隱入塵煙》。

@電影隱入塵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