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毛病,都是慣出來的

我的第39篇原創文章,與您分享



進出電梯時,裡面的人還未走出來,外面的人就進到裡面。

上下地鐵時,上車的人全部堵在開門的地方,車門一開,沒等裡面的人下車,就往車上擠。

在超市「打稱」的地方,老是有人不排隊,肆無忌憚地擠到前面,絲毫不在乎別人的感受。

以上場景大家是否也遇到過,這都是極其不文明的行為。隨着社會的進步,國民文化水平的提升,為什麼還是存在這樣的行為呢?有人說是素質低,也有人說是「優越感」作祟。其實,很多時候,這些「壞毛病」都是慣出來的。



身材魁梧的大哥是如何被大叔制服的?

有次,我去超市購物。剛開始,挑了一些雞蛋,便排在一個人後面,準備稱重。眼看前面的人已經稱完了,該輪到我了。這時,從我後面竄出來一個身材魁梧的大哥,插到我的前面。雖然當時我心裡很不高興,但還是沒有勇氣去跟他理論。他單手端着一托雞蛋,由於用力過猛,放在邊緣的一個雞蛋,一不小心就從托盤中滾了下來,重重地砸在地上。我和稱重員都用吃驚的目光看着他,而他只是尷尬地一笑,並沒有要道歉的意思。稱重員見狀,臉上透着一絲無奈,對他說「算了,你去找保潔打掃乾淨吧」。見大哥走遠後,稱重員又抱怨地說「本來也沒有幾個人,非得插隊,這都是什麼人啊」。

我稱完雞蛋後,便去挑選水果和蔬菜。此時人比較多,稱重台前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我挑好東西後,便推着購物車排在後面。在我離稱重台還有十來個人的時候,看見一個大哥沒等前面的人反應過來,又準備插進來。一個五十來歲的大叔看到後,朝他喊「哎,說的就是你,去後面排隊」。大哥連忙解釋說「我就一個包菜和一點蔥,很快的」。大叔繼續說「大家都一樣,不要浪費時間」。看到大叔如此堅定,大哥便氣沖沖地朝後面走去。我仔細一看,這不就是剛剛打碎雞蛋的大哥嗎?剛在雞蛋稱重台插隊,鬧出點「小插曲」,他並沒有悔改。到了這邊還想要插隊,慶幸的是終於有人能「治」他了。

碰到這種情況,我們總是想反正也不差那麼幾分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想給自己惹麻煩。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隨他去了。插隊的人在沒有人提出異議,也沒有人制止的情況下,彷彿自己做的都是「對的」,這反而增長了他的囂張氣焰,變得越來越不守規矩,自然就養成了插隊的「壞毛病」。如果有人勇敢地站出來,不再慣着他的行為,當面指出他的錯誤,他也就懂得該如何做了。



外賣小哥「多麼痛的領悟」

我樓下住着一個小夥子,是個外賣配送員。有一次我看到他逆向行駛在人行道上,還不停對前面的行人按喇叭,這是非常不友好的行為,並且他毫不顧及他人和自身的安危,這樣下去肯定不行的,這也太危險了。作為他的朋友,也出於對他的關心。我便給他發了一條微信,告訴他這樣做的危害性,讓他以後不要再出現這樣的行為。他雖然口頭上答應我了,但是碰到比較急的訂單,還是會做「出格」的事情。

昨天,他給我發來兩張照片,一張是交警的罰單,一張是他受傷的手臂。原來,他逆行時發生了交通事故,還好不是特別嚴重。我有些氣憤,也有些擔心地對他說「別難過了,趕緊去醫院吧」。然後,他回了我一句「哥,我以後再也不逆行了」。

俗話說「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落淚」。我千言萬語地勸說,還不如他一次「親身經歷」的效果好。這就好比小時候,父母對我們苦口婆心地說了一大堆,我們照樣還是會犯錯。在愛的庇護下,我們也就難以感受到「壞毛病」的真實危害。於是,就有了「壞毛病都是父母慣出來的」這一說法。

劉潤老師說「經過多年的進化,人類的社會屬性部分漸漸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範,就叫做道德。每個時代的人都會給道德中的社會規範畫一條最低的線——底線,這條底線就是法律」。

道德規範和法律只能作為我們行為的一條參考線,而真正能改變自己想法,影響自己行為的還是內心那桿「秤」。不以自我為中心,懷有利他之心,才能更好地在社會中生存。


往期精彩回顧


摔倒兩次又如何,人生處處有驚喜

別急,讓改變慢慢發生

一個人心智成熟的三種表現,你有嗎?


你的每個贊和評論,我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