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而不獨》
2015年寫完《那年花開》,突然間不想再寫,然後極致寵愛自己,與寫作告別。今天,突然想寫點什麼。很怪吧,我也覺得。
這一年到了尾聲,經歷了很多,也想忘記很多。在努力,從不願懈怠,更不願浪費原本就不寬裕的時間,真正開啟減法生活。不參加浪費時間的任何飯局、不聽與人有關的傳聞、不辯駁荒謬的關於自己的流言。專心致志沉澱自己,認真對待人和事。或許是過了想計較的年歲,和娃爸聊天中產生共鳴。世人常說:“別貪心,多一物有多一物的煩惱,少一物有少一物的自在。所得所不得,皆不如心安理得。”這幾年是心靈最洒脫的時候,無任何所求,單純且快樂着。
人過中年,只想沉浸在快樂的氛圍里耕耘,這一點我和娃爸都做到了,敢去取捨、敢於說不。明白當下的努力是為了:未來選擇起來不那麼擰巴。最怕的是,沒有方向,沒得選擇,只做井底之蛙。
有時缺點也是自己的傲嬌,有倔強,不妥協的脾氣;也有直面難題的勇氣。人生短短數十載,過半時,往往很多困惑和無奈還沒落地。每每有人找我諮詢,我的答案是“放下是最好的選擇”。適度的獨處,遠離虛假的社交圈,不用帶着假面具說違心的話。反而靈魂自由、純真。不卑不亢,快樂善良。
作家梁實秋曾寫過這麼一段話:“中年的妙趣,在於相當地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人過中年,敢於放下讓自己不快樂的人和事,敢於重新規劃當下的目標。敢於享受獨與“不獨”、敢於嘗試新鮮的事物。一切敢於,只要遵紀守法,都是對於自己和生活的熱愛。
忘記了是在書中還是自媒體,看到過這樣一段話:“女人最好的狀態,有男人的性格,有女人的性情,有能力愛自己,也有格局去愛別人。”這話太奇妙了,原諒自己做不到。未來依舊是未來,快樂生活,充實自己。盡量不讓生活蹂躪眉宇間的溫柔,偶爾虛度光陰,任性一回。因生性直爽,貪戀明媚陽光,故而選擇和生活和解!
我們自以為明察秋毫,但往往只能看見我們想看見的東西,聽見我們想聽見的聲音,而不是我們能看見、能聽見的東西。
——《次第花開》
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