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過去,重新踏上泥土路,走過熟悉的田野,我與大哥分享著兒時的記憶。隨着時間的流轉,農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那份親切感卻從未褪色。讓我們一起穿越時光,探尋田園間的故事和自然的美麗。
今天的天氣真好,我與大哥漫步在田野間,欣賞着自然的美景。如今,田地進行了流轉,集中經營成為主流。回想起以前那些只有一尺寬的田埂,種滿泥黃豆的景象已經消失不見。雖然現在的土路高低不平,黃土沾滿鞋子,但是它卻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每一段田地都是我曾經勞作、經歷有趣故事的地方,彷彿將我帶回到年輕的歲月。走着走着,我感受到家鄉山巒的美麗,甚至泥土都散發出一種清香。
我向大哥回憶道:“還記得我們放牛時,在這片水田的泥巴里泡青柿子嗎?還在上面插着只有我們自己才知道的記號。”大哥回答說:“這件事我記得清楚得像是昨天發生的事情。有一次我們把記號弄錯了,在幾個田角里尋找,太可惜了,我們錯過了美味。有一天下午,我們看到柿子樹上有兩個稍微紅一點的柿子長在樹梢上,我們爭着爬樹,看誰能搶到柿子。可惜木質太脆,我們還沒摘到柿子,樹榦就斷了,我們都摔倒在稻田裡,全身沾滿泥巴。幸好我們沒有受傷,我們把衣服洗凈,晾在太陽下,天色已經暗了,才回家。”
我繼續給大哥講述:“現在看不到光禿禿的山了,植被茂盛,樹木的生長速度似乎也比過去快了很多。”大哥回憶道:“過去燒飯和取暖完全依賴柴火,植被的生長速度遠遠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無論是樹木還是草都供不應求。如今生活條件改善了,大多數人選擇使用液化氣、煤球和電。柴火已經不再是主角,就連農村的炊煙也越來越少見。無論是農村人還是城市居民,都知道柴火燒出來的飯菜好吃,但是砍柴費時費力,也不衛生,因此樹木得以保留下來。農村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過去望向山上,可以看到透明的景象,而如今我們所見到的是茂密的森林。過去有很多人上山砍柴、采豬草、挖野菜和採藥材,他們踩出了一條道路。而現在,已經沒有人上山了,道路也漸漸消失了。”
我繼續與大哥交流:“記得小時候放學回家,下午要背滿一簍柴火,可是山上幾乎見不到樹木,我們該怎麼辦呢?實在沒有辦法,只能在簍子上墊幾根樹枝,然後在簍子的圍邊放些樹葉和雜草。看起來很滿,但實際上卻只有半簍,有些孩子為此挨了不少打。”大哥回憶道:“過去蓋房子需要大量的木材,為了蓋房子,我們需要提前幾年做各種準備工作,有時還要到幾十公里外買木頭,全靠步行運回來。現在誰還用木頭蓋房子呢?我家門前曾經種了幾棵構葉樹,樹葉很適合餵豬,但是在樹葉成熟之前,構葉樹只剩下樹枝了。我每天下午的主要工作就是打豬草,但周邊已經沒有豬草可采,我們只能到五公里外的山上尋找。如今,到處都是可以供豬吃的草,不再需要打豬草,養豬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我指着遠處的山說:“你有沒有注意到?山上的樹葉已經變色了,再過半個月就是欣賞紅葉的最佳時節了。山依舊是那座山,但如今的山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也有紅葉,但數量很少,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當時,由於生活壓力,沒有人有時間和心情去欣賞自然風光。如今,城市居民不遠千里,開車到山裡欣賞滿山紅葉。”大哥附和着說:“你的分析很有道理,這讓我想起了山上的龍鬚草。我們這裡以前幾乎看不到,但是龍鬚草在當時是很寶貴的,我們編草鞋、編蓑衣都需要它,但是還沒等它們成熟就被采走了。如今,龍鬚草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再也不是農民心中的寶貝了。”
“過去農村的房前屋後都種着農作物,我們關注的重點是吃飯問題。而如今,大多數人種植的是花草、果樹和盆景。這說明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質的變化,他們不再為吃飯而發愁,而是追求生活質量的提升。過去,我們種地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每個農民都在自留地上種植各種作物,不種就沒有吃的。而如今,我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去購買所需的食物。過去種地是一項任務,也是生活的必需品。而如今,種地成為了鍛煉身體、享受田園生活的好機會。城市居民也紛紛到鄉下領養幾分地,偶爾體驗一下田園生活。一些退休的老人時不時回到老家住上幾天,種種地、種種花,打發時光。”
回首這段與大哥的對話,我深深感受到了時間的流轉和生活的變遷。如今的農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那份對故土的眷戀和對自然的熱愛卻從未改變。我們應該珍惜這片田園,保護好我們的自然環境,讓更多人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與寧靜。歲月流轉,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變化,但田園生活的美好與追求始終存在。讓我們一起思考,如今的城市生活是否還需要一些田園的靜謐?請留下您寶貴的評論,分享您的觀點與體驗。